分享

一大会址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宣讲
文汇报  2018-05-07 09:04:00

  原标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宣讲 信仰的见证,一本秘藏20余年的《共产党宣言》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工作人员为观众现场讲解。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何时被介绍到中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的一本《共产党宣言》封面左下角缘何盖有一枚长方形的印章?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昨天,在马克思诞辰纪念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以“致敬马克思”为主题,向观众专题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九点不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前已排起了长龙。专题宣讲每半小时一场,打头阵的是副馆长徐明,随着他的讲解和互动问答,观众的思绪回到了《共产党宣言》诞生和传入中国的岁月。

  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以德文全文单行本在伦敦出版。据史料记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里的只言片语就通过《万国公报》《民报》等刊物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新青年》等进步期刊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片段式的摘译。《共产党宣言》被真正介绍到国内,要归功于在上海问世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它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以“社会主义小丛书第一种”形式发行。这版《共产党宣言》的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翻开小册子,内页是用五号铅字竖版直排,无扉页及序言,也不设目录,风格简洁。9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印行了第二版,封面的马克思坐像底色改为蓝色。与首版相仿,第二版同样热销,以致许多读者致信询问购书事宜。

  这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均有收藏,且都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蓝色那本封面盖有一枚长方形的印章,上面“张静泉 人亚 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样,静静诉说着这本书得以保存下来的故事———它曾被秘藏空棺20余年。

  一枚长方形印章诉说着关于信仰的动人故事

  现场讲解员和专家告诉参观者,张静泉又名“人亚”,正是他和家人通过衣冠冢保存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张静泉189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市霞浦镇,16岁时为谋生来到上海,1921年加入当时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共产党,是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张人亚首先想到自己学习保存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报的安危。

  考虑再三,他决定冒险将一批文件书报从上海秘密转移到宁波老家,委托一直支持他革命的父亲代为秘藏。

  1927年冬,张人亚悄悄回到老家,向父亲说明来意,把事情交代完以后又悄悄返回上海。几天后,老人佯称: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又过了几天,老人在镇东的长山岗上,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安放的是藏有他带回来的书刊文件的空棺,老人把张人亚带回去的那一大包文件、书刊用油纸裹好藏进空棺,埋在墓穴里。

  从此,老人守着这份秘密,独自默默地等待着寄以厚望的儿子回来开棺取书。1949年5月上海解放,老人便让三儿子张静茂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过了几个月仍无音讯,老人这才将22年前的事告诉三儿子,并回乡从张静泉衣冠冢的空棺中取出当年的文件、书刊等物品,让张静茂上交给人民政府。张静茂来到上海,专门去刻了纪念图章“张静泉 人亚 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盖在文件上,并将它们捐赠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静静躺在展柜中,成为信仰传承的最好见证。

  据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今后将把《共产党宣言》及其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作为一个专门的宣讲主题,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诞生地上海的不解之缘。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创立专题也在积极酝酿准备中,计划于今年“七一”党的生日前夕推出。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