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高绿色账户积分兑换、限制投放时间,究竟哪些方法能让居民自觉分类垃圾?
记者4月18日从长宁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现场会上获悉,自去年10月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两网协同”一体化后,今年年内,长宁将完成1150座垃圾箱房的分类改造,推进共计309个“两网协同一体化”点位。同时,结合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今年长宁还将重点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自觉分类投放的源头分类模式,覆盖全区共计404处垃圾房。
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即由居民自觉、自愿、自主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并按照规定时间分类投放至废弃物收集点。记者走访时发现,依靠志愿者力量、鼓励老百姓想“妙招”、提升奖励能效、引进专业技术等“四大法宝”在推进居民区垃圾分类中颇为有效。
虹旭小区的花园内,居民用废弃塑料瓶种植蔬菜。
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巨长胡岗在推进会上表示,“两网协同一体化”通过由箱房管理人辅助分类的过渡模式,从而提高了干、湿垃圾和再生资源分类质量。在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中华别墅小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和仙霞新村街道的虹旭小区,目前居民参与率均已超过95%,投放准确率超98%,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都超过50%。
去年10月,虹旭小区率先试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经过3个多月的宣传推广,今年2月底,小区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时,不少居民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养成了分类习惯。推行两个月至今,小区居民的生活垃圾主动破袋率达到95%,干垃圾减量达到5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
虹旭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自1997年起就在小区居住的王树红阿姨告诉记者,此前20余年,小区居民们早就习惯了把家中垃圾“堆成一大包”不分干湿与否一股脑扔进垃圾桶。分类试点开始后,王树红同另外30余名居民区志愿者组成垃圾分类志愿者专门团队,在小区党员骨干带领下,每天7时至10时、17时至20时两个定时投放时间段内,轮番在现场对居民进行分类投放指导。志愿者们还自己创造除了“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湿垃圾要破袋”等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居民们快速记忆分类方法。
虹旭小区垃圾分类分拣员戴启跃展示小区垃圾分类台账。
戴启跃和小区另一位垃圾分类分拣员陶桂兰一同整理垃圾箱房。
为了得出准确的分类数据便于分析,虹旭小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记录”等3本台账,分别记录常住人口、外来租户每天投放垃圾的参与率与准确率。去年底开始在小区担任垃圾分类分拣员的戴启跃拿起台账如数家珍,每天共6个小时的投放时间段中,他都要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最后把关。“一开始很多居民分不清塑料盒纸片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以,经过指导,过了一两周大家都学会了。”
此外,以虹旭小区为例,小区内两个垃圾箱房在分类试点前都完成了改造,分类标志更清晰,增设垃圾分拣员休息室,箱房旁还加装了水斗、雨棚、照明设施方便居民投放。据悉,今年长宁区对垃圾箱房实行分类改造的总投入约3050万元,源头分类点位管理指导的投入约1780万元,进一步促进居民积极主动分类。
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内的垃圾自助投放机。
垃圾分类推动小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而在推进过程中,长宁区也梳理出五类垃圾分类中存在“先天不足”的居民区,如使用管道式垃圾箱房的高层居民楼,使用敞开式垃圾房的里弄小区,没有垃圾箱房的沿马路小区,使用压缩机处理生活垃圾的小区,以及每层楼或每栋楼均单独设有垃圾房的高档商品房。
在虹桥街道,管理部门针对辖区特点梳理出售后公房、商品房、部队小区等三类小区中的七大共性难点问题,逐一找寻解决办法。如售后公房居民住房条件一般,但群众基础扎实;高档商品房普遍设有楼层垃圾桶,只要居民法治意识强,依法推进垃圾分类效果就很好;涉外商品房虽然党员少、骨干动员难,但是许多来自中国台湾、日本的居民都是支持力量,街道和居民区应该善于将优势与劣势相互转化,为垃圾分类助力。
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长宁将有66个小区实现居民自觉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目前已有8个居民区完成这一试点。胡岗表示,针对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三类“主力垃圾”,长宁将坚持实行由三家企业、分三种车型、运三个方向、进三个处置点的“三条线”收运处模式,力争从根本上杜绝混装混运问题。同时,长宁区还计划对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自觉分类投放的居住区提高“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标准,从现有100积分兑换3元物资提升至100积分兑换9元物资,鼓励居民继续提升垃圾分类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