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江顾绣:半绣半绘 成就古雅之美
2018-04-08 10:57:22  |  来源:文汇报  |  编辑:彭丽

  原标题:钱月芳:半绣半绘 成就古雅之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钱月芳(左)在指导顾绣。(受访者供图)

  钱月芳: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顾绣上海代表性传承人。她从事顾绣四十多年,掌握顾绣工艺的全部流程和技能,绣制100多幅作品。

  “四大绣种”———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皆由属地命名。顾绣,却由姓氏命名,在全国28个绣种中独树一帜。还有一点特殊的是,顾绣并非用来穿的,而是用来欣赏的。顾绣用刺绣作“画”的历史,距今已有400多年。

  对顾绣身世着迷的朋友大可去读一读王安忆的《天香》,从第一代锦衣玉食时期的闺阁自娱,及至家道中落后为度生计的商品之作,写出了一段绣品传播天下的历史。

  如今到哪儿去盼顾这难判是画是绣的艺术?毫不夸张地说,唯松江顾绣研究所是尔。因为,发轫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顾绣,不仅是一门土生土长的上海手艺,更为松江府的绣中瑰宝。

  走进松江顾绣研究所,空气是熏热的———绣娘要保持通体尤其是双手的温度,指尖下的飞针走线才会秀丽健逸,空调暖风比一般场所要开得高;绣娘的服装是别致的———旗袍为工作服,每人两套,一为天蓝、一为绯红,择场合穿着。

  迎接记者的绣娘———松江顾绣研究所副所长钱月芳,和以往新闻照片中的装扮一样,挽起发髻、素心淡脂、一袭旗袍,交谈中和颜悦色,轻柔细语,举手投足折射出内心的一片平静。

  凡墨有晕缺,则线能补齐

  说来顾绣是有些“任性”的———择时而绣,也就是说心情好时才绣,生怕不好的心情“染”到画绣上。天气晴好时,将绣架置于自然光下,状态尤佳。绣制前需洗手,但切忌涂抹护手霜,会“污”了丝线。这些准备妥当,才入了正题。

  制作顾绣的第一步是选择临摹的蓝本,往往取材于山水、花鸟、人物等文人绘画。绣娘根据画作将绣布平铺于透出光亮的玻璃案上,用毛笔勾勒出线条,为之后“以线上色”做准备。再准备不同颜色的丝线,以模拟原画中的各类色彩。所谓,凡笔不足,则针能独到;凡墨有晕缺,则线能补齐。如此以线代墨,便可点染浑成。

  比起其他刺绣作品,出身于大户人家的顾绣带着一种天然的婉约端庄气质。钱月芳介绍,顾绣是文人画的选稿、细腻的针法、精工细作的手艺共同造就,用几个字来表达就是———平、齐、匀、松、光、泽、密。顾绣针法细密,施、搂、抢、摘、铺、齐、套针等有数十种,使得顾绣的细节极为丰富,从而成就了顾绣的三绝———丝如毫、色如画、针如发。

  用色考究,选用的绣线更是另有玄机。绣娘们掌握着一手绝活,能将一根丝线劈成1/32、1/48、1/64,那丝线若是颜色较淡,捻于指尖似若不见。钱月芳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蚕丝线劈到1/256的极致,已淡得好似与空气融为一体。

  不仅是巧夺天工的针法,绣线的选择同样是造就顾绣独特气质的根源之一。“绣花容易,配色难,绣娘要熟知每种色彩。顾绣所选用的绣线往往颜色淡雅纯粹。如果挑的颜色稍有偏差,整幅作品的味道就变了,只能拆了重来。”钱月芳说。

  来到绣娘的工作间,她们正埋首于绣架前,一手扶着绣布、一手扯着针线。跃跃欲试下,记者当了一回“绣娘”。线密,因此针也比一般的绣针小而细。记者面对绣架下线时甚至无从下手,还因自作聪明去补足走线的缺口,绣错一针,被老师发现,“勒令”拆除来过。这还真是个考验耐性的活,但绣娘就是用这细若游丝的纤毫,耗费半年乃至几年完成一幅作品,将顾绣传承着。

  想学绣,先练心。钱月芳说,绣娘要练就好眼力,一旦一天不干活,再度拿起绣针,眼睛便无法迅速聚光。这正应验了那句古语,“无他,唯手熟尔”。

  十指起春风,云锦落人间

  顾绣得名,缘起于一则故事。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进士名叫顾名世,晚年在松江购置了一处园林,取名“露香园”。他的眷族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因此称之“露香园顾绣”,又为“顾绣”。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对“顾绣”极为赞赏,称它“绣彩绚丽,良丝点染精工,遂使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功,错奇矣”;文学家陈子龙言顾绣为“天孙织锦手出人间耶”。

  面对如此“奢侈”的明清古艺,今人并没有将其遗忘、丢弃。和许多老一代绣娘一样,钱月芳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从19岁学起,到现在一做就是4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后,当时小有名气的松江设计师梁景惠等人建议重拾顾绣,松江县领导召回了散落在民间的绣娘。就这样,松江工艺品厂里开设了顾绣车间。也就是从这时起,钱月芳一头扎进了顾绣的世界,师从当时顾绣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戴明教———新中国第一幅顾绣作品《红蓼水禽图》的制作者,并发展出顾绣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双面绣。

  而后,绣娘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在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上,顾绣得到了高规格保护,松江顾绣研究所在同一年成立。十余年间,由钱月芳亲自带教,一批心灵手巧的年轻绣娘不断涌现。在深圳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她与伙伴绣制的郎世宁16幅《仙萼长春图》系列作品荣获金奖,她本人也多次被邀请赴日本、美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地,参加民间传统文化交流。

  一针一线,倾注对顾绣的感情

  今日的绣娘早已不姓顾,但她们精细的工艺不失顾绣品格,把这项技艺发扬传承着。去年是大世界100周年重开之日,在二楼“非遗原生态展厅”内,钱月芳展出的顾绣作品中有一件尺幅尤为巨大,临摹的是唐代韩滉所作的传世名画《五牛图》,牛的神态、姿态、毛色均与原画无异。这件作品花了她两年时间。她曾多次骑自行车到奶牛场观察牛的神态、姿势,回到绣架上创作时,再把实际的图景结合到画理以内、融入到创作之中。单看这牛的眼睛,就十分漂亮———眼睫毛都被绣得活灵活现。

  这些绣娘和她们的作品不仅仅止于被看到,更应该被记住。春节前夕,一个坏消息给了钱月芳狠狠一击———戴明教老师仙逝了。钱月芳深知,顾绣于她而言早已跨越了个人喜好,还有一份传承人的责任。多年前,她曾参与到培养顾绣接班人的项目,当时班上有20多个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留下的绣娘寥寥无几。令她稍稍欣慰的是,如今已有七八位学生可以独当一面,扛起新中国第三代顾绣传承人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