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里弄建筑多样堪称石库门“建筑博物馆”,旧改完成后大量历史风貌亟待精心呵护 老北站地区“试水”延续城市记忆 构建由历史建筑、历史空间、历史肌理等要素为主体的保护体系
今年1月,位于苏河湾核心区域北站新城地块的居民开始了旧改搬迁,至此,静安区北站街道基本消灭了区域内成片二级以下旧里。不过,居民搬走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彻底结束。北站街道辖区内历史底蕴丰富,尚存大量完整的历史风貌,其中石库门里弄建筑更是多样,堪称石库门的“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保留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
去年,静安区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北站街道辖区内历史风貌保护进行研究与规划,已完成《老北站地区风貌保护研究及城市设计》。记者日前获悉,该研究设计秉承成片保护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从保护历史风貌出发,构建由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地块肌理等历史风貌要素为主体的保护体系。而这一研究设计也将作为重要的参考建议,指导未来苏河湾地区开发的总导则。
体量将超新天地田子坊总和
“北站街道面积仅1.99平方公里,但近代海派建筑荟萃、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众多,是上海近代百年发展历史的重要缩影,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凯介绍。记者了解到,目前老北站地区仍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历史风貌:安庆路、康乐路、浙江北路、山西北路等道路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尺度和原貌;均益里、华安坊、来安里等里弄规模大,格局完整;吴昌硕、虞洽卿、李经方(李鸿章之子)、杭樨英等名人故居,见证了当年大批华界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精英在此集聚和创业奋起的历史。
不过,让不少建筑学者感兴趣的,还是这里的建筑风貌。老北站地区的石库门建筑,集中建设于民国至抗战前期,历史风貌总体保存状况较好,不同时期的石库门里弄都能在此找到,如早期的石库门里弄来安里、余庆里,中期的福荫里、吉庆里,晚期的同发里、颐福里等,还有广式里弄(钱江新村)、新式里弄(宝生里)等,堪称一座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博物馆”。另外,老北站地区建筑类型丰富:有西班牙风格的联排别墅(均益里),有殖民地外廊式公寓(虞洽卿寓所),有中西合璧式花园洋房(梁氏民宅),有江南水乡传统四合院(钱氏民宅),还有折中主义风格的山西大剧院。这些丰富多样的近代历史建筑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上海海派建筑海纳百川的特色魅力。
在去年6月静安区出台的苏河湾“一河两岸”规划方案中,提出苏河湾地区历史建筑总量约50万平方米,其中建议保留安康苑、华兴新城、北站新城等新增历史建筑超16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整片区域的保留保护建筑体量将超过新天地与田子坊总和。
历史保护与风貌保护相结合
老北站地区究竟该保留保护什么?《老北站地区风貌保护研究及城市设计》撰写者——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陈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提出了“历史保护与风貌保护相结合”的规划理念,让城市管理者眼前一亮。记者了解到,老北站地区的保护将涉及历史建筑、历史空间与历史肌理的保护。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老北站历史建筑按保护措施分为四类,各有不同保护方式:第一类是有保护身份的历史建筑,按照文保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予以保护保留;第二类是历史价值和风貌价值都较高的历史建筑,以保留修缮为主,保留或恢复建筑原有外立面特征或室内特色装饰,室内可依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第三类主要针对历史价值一般、风貌价值尚可的建筑,可进行落架复建;第四类为历史价值和风貌价值都一般的建筑,保留建筑特色要素构件,其他部分允许依据功能需要进行改变。
对历史空间的保护,专家认为,首先是格局的保护。主要是保护原有道路弄巷的布局和走向,延续原有空间尺度;保留街坊内南北向的主弄和规模较大的里弄单元的鱼骨状支弄格局。专家提出,在老北站地区,要尽可能地保留沿街历史建筑,此外哪怕是新建的沿街建筑,也要保持原有的退界、高度,这样才能让人们在行走于这些街道时仍能感受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征。
专家将历史肌理的保护归为三类。A类肌理通常是指地块规模较大、建筑布局有序、格局完整或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地块,这类肌理要求整体保留。B类肌理地块规模较小,肌理格局较为零碎,保护措施为局部调整,即建筑布局结构不变,地块边界形状和个别建筑位置可结合方案进行微调,如增加小型开敞空间或绿地,优化高密度的生活环境等。C类是允许肌理更新的地块,即地块可合并,布局可调整。从北站地区的方案来看,A、B类肌理基本占据大半壁江山,较好地保持了整体的历史特征和风貌意向。
城市更新与民生工作相结合
在《老北站地区风貌保护研究及城市设计》的编写中,街道与区规划局等部门一同,多次陪专家实地查看现场、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召开座谈会进行商讨。一个基层单位,为何要“深度”参与到这样一份城区研究与设计中?
程凯认为,老北站这些历史老建筑记载着当时的故事,是上海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将它们保留保护下来,是街道的一份责任。辖区内哪些区域应该完整保留保护?哪些在更新后可以为民生所用?街道愿意提前了解、参与其中,希望这个区域的城市更新与街道要做的民生工作能有更好地结合。在最近的大调研中,有不少居民提出,在大量动迁居民搬走后,原来很多设在旧改基地内的民生服务设施也跟着一起消失了。街道在规划布局民生服务设施时就考虑,能否在有些老建筑里提供一些空间,作为街道的邻里中心,一些老建筑可否打造成街道的图书馆、展览室等公共空间。
据了解,为保护辖区内历史建筑在旧改中免遭损毁,街道旧改指挥部与参与旧改的12家拆房公司签订了《历史建筑保护承诺书》,要求各公司承诺自己作业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一砖一瓦不缺不损。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则聘请了文化保护专业人员24小时入住值守。在文物保护专家指导下,街道请专业团队将历史建筑的门窗、雕花处用特殊材料与方式封存。据悉,本月,街道将举办一场历史保护建筑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老北站历史风貌保护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