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英文版《大餐》第一眼,导演马玥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并计划把它搬上中国舞台,“将5代人的生命历程,精准又富于戏剧性地浓缩在54顿餐桌图景里。用真实到近乎残酷的生活剪影,让观众在100分钟的时间内,又哭又笑,懂了剧中人,也理解了自己。”
《大餐》源自美国备受瞩目的剧作家丹·勒弗兰克作品,获得纽约戏剧委员会最佳剧本奖提名,2012年在外百老汇首演,至今仍在美国多个城市持续热演。《芝加哥时报》赞誉该剧为年度最佳戏剧,而《纽约时报》称赞它“打包了人性与幽默”。吸引马玥的并非《大餐》一连串荣誉,而是它的普世价值,对人生、对家庭的见解,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东西。
《大餐》故事始于李林和艾俪在一个餐馆里的初次邂逅,餐馆坐落在美国,或许在中国,或许在我们不曾听闻的任何地方。两人火花四溅,两情相悦。在接下来的100分钟里,由他们牵引出的家人们前后延续了5代人,近60年的岁月。从相爱时的初吻到死亡时的告别,人生有如过山车般在观众眼前飞速掠过。这是5代人不同的人生片段,讲述着在青春更迭、时光流转中彼此间的相爱相杀、相守相离。
这几天,话剧《大餐》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热演,这是它的第四轮演出。去年《大餐》受邀参加“乌镇戏剧节“。马玥回忆,“在乌镇整个演出的体验是特别特别专业,特别美好。《大餐》连演三场,每场演出结束以后,我们都会和观众面对面建群的活动,基本上所有的观众都会马上加入,群一会儿就满了,满了再开新的,参与度很高。他们观后感的分享度也很高,很多对戏的解读让我非常吃惊,有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复排的时候我们尝试了一些新的方向。”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大餐》被不断精雕细琢、打磨完善,藉由创新的戏剧格局及独特的叙事语汇,呈现出当下人们的焦虑。没有虚浮的心灵鸡汤,没有不经推敲的成人童话,它是一面镜子,让每一个旁观者,照见同剧中人一样的冷暖人生。8位演员扮演26个角色。剧中5代人的人物关系就像旋转木马,前赴后继地追赶着。没有戏份的时候,演员们也不下场,而是坐在餐桌旁的长椅上“等候”。在马玥看来,一人分饰多角以及不下场的全员待岗模式,给了《大餐》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恰如人生轮回,不断复现,又有着微妙变化。
主演之一的王文娜看到剧本时,内心是兼具惊诧与跃跃欲试的。如果说在一部剧里成功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已经很不容易,那么能在一部剧里担纲5个角色,简直是极限挑战,更何况戏剧不像电影电视那样可以拍不好就重来,在一个视角下一气呵成完成演出,这样的难度非实力派演员而不能攻克。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是谁都能扛住的操作,激起了王文娜的斗志,“能参演这么好的戏本就是天赐良机。”如何打磨演技分饰从青年到中年的五个角色、揣摩不同角色心理变化及特点,已然成为她细细品味这一大餐的必备过程。“舞台对我来说就是一块沃土,当我觉得自己有些枯竭的时候,我就需要回到能够滋养我的舞台,让我汲取更多的养料。”
著名演员张芝华同样在《大餐》一人分饰多角,她将暮年艾俪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个性与直爽,以及为家人奉献无声之爱的情愫表现地十分到位,角色塑造饱满而真实,不禁带着观众沉浸与剧情之中,随着角色情绪的变化而牵动心绪。
小演员在《大餐》中表现也很抢眼。马玥特别强调,自己寻找那些没有太多表演经验的孩子们,避免大人腔、表演腔,让戏剧情绪像生活一样缓缓流淌,“小孩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上一轮的小演员过了几个月已经变得像大人样了,我们不得不重新招募小演员。这就是戏剧的魅力,仿佛能够凝固时间,又让60年时间在舞台中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