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B角的《如梦之梦》再现上剧场
2018-03-02 13:39:22  |  来源:文汇报  |  编辑:彭丽

  原标题:一梦五年,胡歌、许晴、金士杰为它再度聚首 没有B角的《如梦之梦》再现上剧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为《如梦之梦》剧照。(演出方供图)

  舞台剧《如梦之梦》汇聚了许晴、卢燕、金士杰、胡歌、孙强、闫楠等众多实力派演员。这台作品没有“B角”,这些年,每年年底总会巡演一次,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这些演员们赶来赴约?“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如梦之梦》略带神秘主义的开场就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在一个庄周梦蝶般虚虚实实的空间里,赖声川邀请观众短暂“入梦”,走进别人的生命。舞台是独特的“环形”,故事结构也呈“环形”,每一层的故事互为镜像,既为因果,亦为轮回。

  有一部舞台剧,胡歌、许晴、金士杰一演就是五年,从未失约。有一部舞台剧,它的演出长度是平常话剧的三四倍,意味着观赏者要在剧场中投入一天珍贵的八小时。但它所到之处,皆是一票难求———《如梦之梦》,导演赖声川迄今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于昨天在上剧场再度拉开大幕。

  这台作品没有“B角”,这些年,每年年底总会巡演一次。胡歌总是最早赶到排练场,而许晴的台词从来没有“掉”过。虽然《如梦之梦》总因为演员阵容的豪华而屡屡成为话题,但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这些当红演员们抽出档期、不计成本地赶来赴约?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如梦之梦》略带神秘主义的开场就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在一个庄周梦蝶般虚虚实实的空间里,赖声川邀请观众短暂“入梦”,走进别人的生命。舞台是独特的“环形”,故事结构也呈“环形”,每一层的故事互为镜像,既为因果,亦为轮回。在题材、思想、时空概念、剧场美学等各方面,《如梦之梦》都开创独一无二的风格。

  29名演员100个角色带观众穿越“梦中梦”

  分为上下两场演出的《如梦之梦》有一个独特之处。由于并非直线型叙事,上半场或下半场可独立成篇。当然,如果能坐满八小时,就能看到在赖声川所构建的完整的“世界观”里,人与人之间的命运是如何纠缠在一起,并共同作用推动着生命奇妙的轨迹。一个故事中有一个梦,而一个梦中有一个故事。医生小梅第一天上班,治疗的五个病人就死了四个,她为了得到内心的平静,开始极力治疗“五号病人”,方法就是让“五号病人”讲述他的生命故事。而从“五号病人”的故事中,又牵扯出一段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爱恨纠葛,围绕着美丽的中国女性顾香兰、法国伯爵和落寞商人王德宝的自由、孤独、背叛与和解展开。

  从台北医院的病房、巴黎街头的书店,到诺曼底的伯爵城堡和上世纪的秦楼楚馆……《如梦之梦》完成了多元而庞大的舞台语汇和时空造景。而更为精妙的则是在不同时空、不同人物身上出现的“相似的命运”:牧羊人的梦,对应着“五号病人”一生的遭遇;“五号病人”妻子的梦,则是顾香兰报复伯爵的“回放”;妻子在初遇的地方离开“五号病人”,“五号病人”在初遇的地方离开江红……观众随着台上的29名演员的100个角色穿越一个个梦境,观众在“内”、演出在“外”,循环往复,感受时空的流动,寻求内心的平静。

  引人瞩目的是,阔别上海一年的胡歌又回来了。舞台上,那个犹豫、却又执着、善良的“五号病人”比去年的表现更加沉稳、细腻。“五号病人”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他试图解释自己的人生。曾经为了孩子和妻子发疯似地奔走,又在巴黎的街头与刚认识的女服务生调笑,转身满是落寞,就像他难以治愈的高烧,病痛与他一生缠绵。

  第一次在上海的“家”里演出

  赖声川说过,《如梦之梦》是他在上世纪末最不考虑任何经济压力、市场压力的日子里,导演思想最自由驰骋的一次创作,不受任何边界的拘束。复杂的故事内容和独一无二的演出形式在他脑海中成型后,整理出一份29页的大纲。而该剧真正走向商演舞台却推迟了至少十年。一是找不到合适的剧场,他想把观众放在中间,让戏剧环绕在观众四周。二是预算不可能平衡,因为演员多,布景复杂,而观众席因为空间关系必须大幅减少。直到2013年,这部戏才成了,在北京首演,引发轰动。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不仅有熠熠“星光”,还包括那可自由旋转的“莲花池”舞台和叶锦添设计的400多套服装,尤其当许晴饰演的顾香兰身着旗袍袅袅娜娜地走在环形舞台上,这让《如梦之梦》真正成为了一个美丽的“梦”。

  走过全国多个城市的多个剧场,《如梦之梦》还是第一次在创作者赖声川自己的“家”里演出。为了嵌入可360度旋转的“莲花池”,上剧场拆掉了三排观众席。坐在“池”中的90多名观众能与环形舞台上的演员们保持不到五米的亲密距离。而为了保证舞台上的“零死角”,舞台两旁的大银幕也将实时追踪演员的动态,加上上剧场人性化的挑高和座椅高度设计,即使坐在“莲花池”外,也获得了全景式的舞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