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上700余所中小学图书馆完成升级改造,融合“藏、借、阅、研、休”功能“书架十阅览室”变身新兴学习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学生在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校方供图)
在沪上中小学,“书架+阅览室”的传统图书馆形象正在被“颠覆”。图书馆成为了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教学支持中心、师生活动中心和对外服务交流中心。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获悉,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完成610所小学、初中和近100所高中图书馆功能提升,建成一大批集“藏、借、阅、研、休”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
把“线下”图书馆搬到“线上”
沪上各中小学都在打造图书馆的特色上下足功夫。初中图书馆突出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的培育,高中图书馆重点打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平台。
图书馆不再是静悄悄的场馆,而会逐步由“藏书楼”转变为师生学习研讨、协作交流、活动实践的场所和通向数字世界的接口,成为一个“新兴学习空间”。
向明中学图书馆———震旦书院,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学校将原有的选修课、社团活动、竞赛辅导等课程整合发展为合理有序的课程体系,把书院建设成为开展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研究的基地,成为学生拓展性和研究性学习的第二课堂。
嘉定区清水路小学图书馆以阅读小型课为载体,利用10至15分钟时间,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姚晓红介绍说,近三年来,黄浦区投入图书经费达1467万元,基建、设备经费2237万元,完成五所学校图书馆的改造,另有11所学校通过自筹资金完成图书馆升级改造。此外,全区采购了基础教育期刊库、社科人文期刊、数字期刊阅览室、个人数字图书馆等八大应用模块,采用云托管服务形式,为全区师生提供24小时全空间的文献资源服务环境,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线下”图书馆搬到“线上”,延长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时间,实现阅读方式的便捷和多样。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图书馆是在“云计算”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彩云图书馆,其简单智能化的操作让每位同学都能自主高效地借阅图书,也促进了阅读兴趣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云导读”是学校开设的“经典导读”活动,学校图书馆建立了30多个微信导读群,每个微信群中都有专门的导读老师,学生可在家或在学校开展阅读和进行讨论、交流。
市八中学图书馆运用微信服务号开展读者服务,针对教师教学研究的需求,开展好书推荐、参考咨询等服务。
不让图书管理人员“边缘化”
图书馆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首要问题就是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据了解,目前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共有管理人员2000余名。过去三年,全市中小学生数量基本持平,但图书馆在岗管理人员却减少了5.07%。调查发现,45%的图书管理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下,初级职称或者助理图书管理人员以下职称者占了68%。
以嘉定区为例,区教育局曾对区域内的图书馆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图书管理员的年龄、职称等情况不容乐观,其专业能力无法在琐碎的图书整理中得以体现,人员配置上有被边缘化的趋向,管理人员参与阅读变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为改变这一现状,嘉定区出台规定,要求各中小学完善图书馆馆长聘任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待遇;图书馆由校长直接领导管理。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祝郁说:“这两项规定计入学校年终考核,一定程度上保障并确立中小学图书馆员的地位。”
市教委教育基础装备中心主任、市教委图工委副主任竺建伟表示,下一阶段,本市中小学图书馆在继续加强环境设施建设的同时,将进一步聚焦图书馆内涵发展,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以凸显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