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文化“混搭”中国传统连环画
2018-01-31 11:04:25  |  来源:解放网  |  编辑:彭丽

  原标题:中医药文化“混搭”中国传统连环画,珠联璧合传播医学“国粹”

  传统中医备受青睐,但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着实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怎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承载中医厚重底蕴、又独具传播效果?1月30日下午,“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正式问世。中国独有的宣纸线装图书装帧,打开来看,每页书左边是引经据典的中医知识,右边是颇有中国特色的连环画,同时配以英文注释,如此典雅、生动形式,着实引人入胜。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评价,“中医药非但是一门医学,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颖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不失为有意义的探索。”

  简洁文字配连环画

  让中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去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第5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47%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仅次于第一名中餐(52%),第三名为武术(44%)。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然深入人心。

  “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包含《中医史画》、《养生新画》、《药膳趣画》三本分册,分别从中医药历史、中医药养生之道、食养药膳的角度,阐述中医的魅力与价值。翻开《中医史画》“汪昂与汤头歌诀”一篇,简洁的两段话,将传统中医方剂学中的歌诀解释得清晰明了——

  方剂学不断发展,专书日渐增多,收集的医方数量庞大,给初学者理解和记忆带来很大困难。医家汪昂,在著作《汤头歌诀》中将复杂中药药方,编成押韵歌诀,非常适合吟诵记忆,例如,“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主创团队一拍即合

  耗时数月“引经据典”终出炉

  丛书总编、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专委会主任委员范慧敏教授告诉记者写作的初衷,自己本身对中医药文化特别感兴趣,但中医晦涩难懂,许多读物过于专业,普通老百姓接受有一定难度。“要是能有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非中医药专业的人士一目了然,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可谓事半功倍。”

  有这一想法的人,还不止范慧敏。画家罗希贤,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曾经出版过《普洱茶》、《兵马俑》等作品,大获好评。罗先生坦言,“多年前,我就有一个梦想,立志用传统中国连环画形式,展现中华传统之美,中医药传统文化便是最重要的一环。”

  主创团队由此开始了“创作之旅”。范慧敏教授说,主创团队力争每个中医药知识点都权威、到位、科普,为此着实没少花功夫。团队先后查阅数十本中医药书籍、拜访多位中医药领域权威专家,最终耗时8个月完成丛书。丛书同时采用宣纸线装书,兼顾了艺术性、通俗性,由此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知识与趣味兼备

  事实上,主创团队最开始只撰写、编辑了《中医史画》,但随着创作过程不断深入,全国名中医李其忠等业内专家提议,中医药回归到老百姓生活,将更有生命力。自此,《养生新画》、《药膳趣画》。翻阅《药膳趣画》,养生知识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可谓一举三得。

  “石菖蒲拌猪心”药膳中这样提及,相传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妻子感情甚笃,但婚后几个月,妻子患上尿频症,陆游四处求诊,最终名医好友郑樵开了处方,“将石菖蒲、黄连各等份,研成细末,以黄酒冲服。”不日,妻子病情明显好转,“石菖蒲拌猪心”由此成为常用药膳。

  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丛书总编严世芸教授说,“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许多古代哲学思想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以趣闻加知识的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中医药知识、掌握中医药思想,走进中医,非常有意义。”

  记者获悉,丛书为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还特意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韩丑萍教授等优秀译者翻译为英文,并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呈现在书中。范慧敏最后透露,“画说中医药文化”丛书将不止步于面世的这三本,下一步,主创团队正考虑编撰“本草丹青”等,让更多传统中医药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