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条例:物联网要做消防安全“守门人”

2017-12-28 10:31:38|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市消防条例修正案(草案)》今提交审议:物联网要做消防安全“守门人”

      700吨的大水箱;10000多个探头,温感、烟感、视感,风险感知全覆盖;逃生地图APP,精确定位逃生方向;消防楼层长,有效组织预警、消防和逃生……

       这是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呈现的消防图景。当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消防,革新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理念。今天,《上海市消防条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审议。物联网要做消防安全“守门人”,会有哪些制度设计?

       物联网

       应对“老问题”“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城市消防面临着“老问题”和“新挑战”交织叠加,风险突出。在申城,消防安全高风险源都有哪些?答案是,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城市综合体。

       目前,申城高层建筑有3.6万幢,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近300幢;地下空间总面积7500万平方米;单体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建筑近百幢;易燃易爆危险品企业1.31万家,轨道交通线路总计15条,设有车站369座,运行总里程达628公里,日均客流已超过1000万人次。

       在申城,谁居各类火灾之首?答案有点出乎意料,竟然是居民火灾。2014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居民火灾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6.9%、79.3%,其中,尤以老旧民宅最为突出。目前,全市老旧小区还有1200万平方米,约300万人居住在内,不少建筑始建于上世纪,耐火等级低、电器线路私拉乱接现象普遍,实为火灾重灾区。

       高楼大厦、地下交通、老旧小区,都是消防重点关注。消防要长治久安,就要变应急急救为风险管控,变被动公救为主动自救互救。

       实现这些变化,物联网无疑是最有力的技术支持。市公安消防部门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申城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平台的消防物联网公司约10多家,1000多家单位的消防设施使用消防物联网技术,6000多家单位充分应用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系统(FAS)。未来两年,申城预计大约新增6000多单位设置消防物联网系统,从长期看,所有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单位都将纳入物联网监管平台,有效评估火灾形势,实时掌握火灾隐患。

       制度规范

       设立全市消防大数据平台

       今后,城市消防和现代科技要深度融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要提高城市火灾防控综合能力,地方立法如何把实践探索上升为制度规范?

       首先,条例草案鼓励开展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鼓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社会消防组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要在消防实战中物尽其用,就必需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为此,条例草案第24条提出,本市建设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为火灾防控、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在这个平台之上,公安、安监、交通、住房城乡建设、经济信息化、民政、工商、民防、气象、教育、卫计、商务、旅游、国资等众多部门,以及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企业要消防安全信息共享,以便监管和服务。

       立法草案还透露,在全市统一的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上,要保持数据“鲜活”,就需借力“标准化”。为此,申城推动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标准化建设,单位依据国家和本市技术标准设置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并将监控信息实时传输到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这样的“标准化”,将让全市消防大数据平台实实在在地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应急变防控

       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当地方立法明确物联网应用于城市消防,物联网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城市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法定要素,将实现的治理效果是——应急救援变成风险防控,被动等待专业公救变成主动自救互救。这样的转变,让城市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来自市公安消防部门的信息显示,近年来本市居住住宅“小火亡人”的事故多发,电器火灾居高不下。要从源头上杜绝悲剧发生,条例草案鼓励在居民住宅中安装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同时鼓励单位采用电器火灾监控技术,提升对电器产品及其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预警和处理能力。这些与物联网相关的措施,有助于遇到火警即主动自救互救,而不是消极等待消防车。

       谁都知道,火星子、小火苗、熊熊烈火,相对应的,是一杯水、一桶水,乃至呼啸而来却对超高大楼或老旧住宅徒呼奈何的消防车。

       居安思危,能否借助物联网技术屏蔽最后一种景象?地方立法,无疑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