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勇深入社区企业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为上海生态之城建设探索更多经验
12月2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深入本市社区、企业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勇指出,垃圾综合治理是上海超大型城市必须直面而且要下大决心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着力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通过治理模式创新,补好城市管理短板,为上海生态之城建设探索更多经验。
本市自2011年开展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已覆盖500万户居民和70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午,应勇一行首先来到静安区大宁街道延长小区,“绿萝环保空间”内,干湿垃圾分类投放,对废金属、废纸等可回收物,居民可卖钱或捐赠参与社区公益。市领导仔细询问垃圾分类“绿色账户”运作以及可回收物回收处置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协调企业做好社区可回收物后端处置。
位于长宁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正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市领导来到首批试点单位中山国际广场,实地察看企业垃圾分类情况,办公区域摆放着干、湿垃圾和可回收物三种垃圾箱,确保源头分类和减量。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中华别墅小区通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力度,目前居民参与率达95%,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率达70%。市领导详细了解垃圾分类运输情况,察看志愿者演示“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叮嘱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确保工作实效。
座谈交流时,市绿化市容局、长宁区、城投集团等分别汇报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应勇仔细倾听,不时询问,与大家讨论。
应勇指出,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破解垃圾综合治理的难题。要紧紧抓住分类投放这一基础和重点环节,完善社会动员体系,全面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要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将垃圾分类纳入小区综合治理、文明单位创建等工作,充分发挥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协调物业、志愿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力量,引导和推动广大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要在“绿色账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激励机制。
“提升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远比建几幢高楼重要。”应勇强调,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全力构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加快末端处置设施建设。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建立法治化、制度化处置流程,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处置方式。要建立健全市场运行体系,培育一批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市场主体。要广泛开展试点,树立一批典型,加快推广成功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