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中职校“十大基地”活动引人入胜

2017-12-13 14:42:5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市中职校“十大基地”活动引人入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华夏之光——神奇的木偶”讲座中,小朋友们对木偶爱不释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青年舞蹈家黄豆豆主讲“舞出中国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学员们的染色剪刻作品传递出浓浓的中国风 

  “舞蹈是一门展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艺术。巡演《秦俑魂》时,由于名额限制,我和同伴就想出了一个一举多得的方法——到哪里演出,就找当地的舞蹈演员伴舞,既保证了演出效果,又传播了中国舞。我们离开后,当地舞蹈演员还能教其他人,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著名青年舞蹈家黄豆豆在主题为“舞出中国风”的艺术分享讲座中说的一段话。这场由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之中国舞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推出的特色讲座,今年9月23日在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讲座吸引了众多观众,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尚处启蒙阶段的小朋友,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舞蹈爱好者……可谓一票难求;一些观众干脆席地而坐,凝神静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2014年底,上海市教委创建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基地由一批依托学校专业特长、呈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中职校组建而成,三年来已发展至10所。“十大基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与使命。

  推陈出新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以前觉得戏曲的伴奏非常‘吵’,参加了这次培训后,我感到戏曲打击乐很好听。坐在演奏厅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敲锣打鼓,是艺术熏陶,也是美的享受。”继前年的戏曲短水袖、去年的戏曲妆容与服饰培训后,今年,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又推出了全新的培训活动——戏曲打击乐。在敲敲打打中,戏曲音乐专业教师王云鹏及其学生向学员们介绍了板鼓、小锣、大锣、铙钹等乐器,并传授演奏技巧。来自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的学员金雨紫怡说:“这次培训改变了我对戏曲打击乐的看法。”

  “运用宣纸和丙烯颜料的特性,在剪刻作品上做出晕染效果,营造出虚实结合、浓淡深浅的意境,剪刻还可以这么‘玩’!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剪刻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可能翻出更多新花样!”今年,工艺美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推出了染色剪刻培训,来自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员孙悦学过剪刻,不过给剪刻作品染色倒是第一次。看到培训活动通知后,她很好奇,便立即报名参加,对艺术手法的融合与创新有了进一步认识与思考。

  自创立之日起,十大基地即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在承办单位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今年,除了戏曲打击乐、染色剪刻外,各基地借助专业优势、凝聚专业教师智慧,还开展了众多传承教育活动,包括白茶品鉴、漆线雕制作、篮花插制等培训,“华夏之光——神奇的木偶”“传统风筝基本知识及分类、分型”“石库门里弄保护的困局与对策”“走近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等讲座,以及京剧、越剧、竹笛、琵琶、中国舞等展演,内容不断推陈出新,还把讲座开进了中华艺术宫。这些活动广受学生和市民追捧,名额一经推出,便被“秒杀”。

  三年来,十大基地仅市级活动就开展了67场/次,其中特色讲座39场/次、专题培训25场/次、展演3场/次。据初步统计,惠及人群已达数万人次,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基地的品牌效应也逐步显现。

  名家助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随着基地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重量级名家成为传承教育活动的主讲或指导老师,除了上文提及的青年舞蹈家黄豆豆外,还有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王敏、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埿金彩塑”传承人詹美燕等。

  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木偶艺术家赵根楼,是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今年推出的名家。

  在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图书馆的讲座中,他以“一个有趣的传说”“一个神奇的人物”“一个古老的木偶”“一个飘忽的影子”和“一个特殊的名字”为线索,介绍木偶艺术。此外,他还受邀和木偶专业学生前往多所中职校传播木偶艺术、进行木偶展演,这些活动的受众达2000人次。有观众聆听讲座后发出心声:“看了《假面舞会》这出木偶戏,没想到木偶也可以这么新潮。”也有观众表示:“赵老师这样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让人肃然起敬,感谢他们为发扬传统艺术所做的贡献。”

  今年10月底,在中国传统插花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举办的“满载而归——中国传统插花之篮花”培训中,除了国家插花高级讲师、上海市技术能手戴亚俊担任指导老师外,刚获得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金牌的潘沈涵同学突然现身,给了学员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惊喜之余,大家纷纷抓住这一机会向他提问。一位看过相关报道的学员问:“比赛还有几分钟就要结束了,你还没完成作品,心里着急吗?你是怎么做到这么晚完成作品,却又这么淡定,且得到全场最高分的?”“慢工出细活”,便是潘沈涵给出的答案。在浓浓花香中学习我国传统插花、与世界冠军对话,正如此次培训的主题,学员们的确“满载而归”。

  三年来,基地活动内容日渐丰富,越来越多名家前来助力,圈粉众多。粉丝中,有的呼朋引伴组队参加活动,有的星期六早上4点多就起床从长兴岛赶来,还有的在活动结束后积极撰写体验稿,表达对基地的感谢、参加活动后的收获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创新举措积极传播民族文化

  一条金色“长龙”游入大礼堂,在红色龙珠的引导下,不停地穿、腾、跃、翻、滚。接着,“舞狮”入场,时而原地翻滚,时而相互嬉戏。随着节奏不断加快,场上的“龙”和“狮”腾飞欢舞、活灵活现……

  今年上半年,龙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举行了一场舞龙技能培训。培训前,舞龙社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舞龙舞狮表演,让场下的学员啧啧称赞,不仅因为表演精彩,还因为在舞龙社成员中发现了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

  作为龙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龙文化学习和体验环节,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

  除了舞龙社外,学校龙舟社也有外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训练、比赛,今年陆续将“苏州河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学组第三名”等多个奖项收入囊中。来自瑞士的周来恩同学说,加入龙舟社满足了他强身健体、结交朋友的愿望,也让他深深爱上了龙舟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中国优秀建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房地产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贯穿于对民族班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

  群益职校组建了盘扣兴趣小组,为感兴趣的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不少新疆内职班学生也加入其中,通过学习盘扣制作来感悟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的匠心匠艺;房地产学校则组织2015级和2016级青海果洛藏族班学生学习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埿金彩塑”,由此,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还在专业学习上兴致高昂。

  除了向外国留学生、民族班学生传播民族文化外,各基地还积极探索新形式,将个性化的传承教育活动“送出去”。

  中国传统插花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分别在上海古猗园、工人文化宫举行了“诗意盎然春满园”和“秋沐花语·艺学双馨”展示活动;工艺美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送瓷刻培训进桃李园中学、送版画培训进华师大附小、送染色剪刻培训进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还为刘海粟美术馆分馆送去了3场剪纸亲子互动活动;中国优秀建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房地产学校在淮海路街道“白领午间课堂”中,介绍“木结构营造”与“埿金彩塑”,让白领了解传统建筑工艺;博雅茶韵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组织茶艺社赴四川,与都江堰市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茶文化交流;珠算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将珠算讲座开进了爱绿幼儿园和经勋职业技术学校,让小朋友和特殊教育学生感受珠算的独特魅力……

  此外,基地还借助展演这一形式,扩大辐射范围和受众人群。

  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今年4月在上海大剧院举行艺术教育普及专场演出,11月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展演经典剧目《八大锤·断臂说书》并赴澳门进行《鉴赏国粹·细味戏曲》专场演出;今年5月,在第三十四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自创自演,好评如潮;今年11月,中国舞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编创的作品《山王曌》《仡乡坡上朵朵开》,受邀赴贵州遵义参加道真县庆3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使之发扬光大,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不遗余力地在行动。今后,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内涵、促进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基地将不断更新内容、创新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传承教育活动,使优秀民族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引导更多人从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民族自尊、自信与自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