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思践悟十九大】“一进一出”让此刻的中国与世界融通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落下帷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名中国学及汉学专家,围绕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开展讨论,提出了许多新想法,贡献了许多新智慧。
两天时间里,中外专家带着不同的眼光来看中国、谈中国、关心中国。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中国专家们畅谈如何更好的“走出去”之时,外国专家已经很好的“走进来”了。在会场上,金发碧眼的老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接受采访者比比皆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国外专家也不乏其人。或许,世界的融会贯通在这一刻,这届论坛上,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得以实现。
外国专家“走进来”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
“走进来”的国外专家着重阐释了自己是如何理解“新时代的中国”。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这个词也被与会专家,尤其是国外专家在讨论中反复提及。要读懂新时代的中国,就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词,也就是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和新愿景。
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陆克文普通话标准,自称“老干部”的他学过中文和汉学,能够流利地用中文讲述他对“新时代中国”的认识。他说,新时代有了新的概念和制度创新,其中,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新的国际格局、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新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都有重点论述。“我们还看到了制度创新,包括亚投行的成立,‘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都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还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很迅速。中国最近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新规划,全世界都很感兴趣。
“35年前,关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老外只有学者和官员,现在所有人都在关注。道理很简单:中国崛起了。中国进入新时代,全世界对中国也有新的期待。”陆克文的一番话引发了现场与会者的共鸣。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英国伦敦经济政策计划署原署长罗思义看来,新时代是中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目标的重要内容。他表示,70年代中国还非常贫困,之后政府在减贫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人们需求的转变。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时代的新论断也为之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目标与愿景。
“外国人也通过十九大报告了解中国的新思想、新情况”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罗曼诺夫告诉记者,十九大的召开对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都影响深远,尤其是报告提及的那些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之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感觉是“越不理解越恐惧,越恐惧越不理解。”如今,中国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思想贡献就是重新定义了新型国际关系,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的强起来,对于正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巴基斯坦国家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前巴基斯坦驻德国、新加坡和毛里求斯大使萨义德?哈桑?贾维德饱含感情,凭借在华工作10年的经历,以独特的观察视角,曾出版过一本解读中国“软实力”的著作。贾维德中文很好,他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很有好处,因为中国一直益于世界和平、发展、稳定,也愿意帮助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作为全球力量的崛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中国为榜样,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成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中国正在实现他的中国梦,而我们也会在带动下实现我们的发展中国家的梦。”
让“一带一路”成为“走出去”的最佳范例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聚焦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更为生在其中的人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同样成为这次会议中的高频词汇。来自国外的专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自然关注“一带一路”的发展,而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则更关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走得更好、走得更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带一路”正是“走出去”的最佳范例,与会专家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受惠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自不必说,全世界也感激中国在全世界不确定因素上升之时,借助“一带一路”契机,为世界注入了一股“确定”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一带一路”走好、走稳,许多国内专家给出了全方位的建议。
“当然要完善‘一带一路’中尚未成熟理论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提出,从理论到实践,一直以来是中国人“谋大事”的固有思维,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率先垂范,打通陆路与海上经济通道,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理论,是对“一带一路”理论建设的一种新探索,这也充分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实际。
当然,理论建设离不开实践,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实践甚至领先一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张维为主张,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以经济合作为抓手推进。“从亚洲到中东欧,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一带一路’,这就是以经济优先的中国推进全球化的优势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金灿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进一步给出了经济合作的具体方案。他说:“用市场的手,突出市场经济。尤其可以让民企率先‘走出去’。如果民企有顾虑,还可以由政府组织、帮助。”金灿荣说,这样在法律的框架下,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推进经济合作,“何愁不成功”。
“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与会专家们清醒的认识到,或从实践中已经感受到,“一带一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面对挑战与困境。但有“危”就有“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李君如说,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消弭不理解与不信任,这是践行中国“走出去”的关键所在,“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切实的在做。”
会上所有与会者都能感受到,寻求共同点、消除不理解的“中国模式”切实可行。有人“走出去”,更多的人“走进来”,融汇互通的中国定能引领世界走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