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北新泾街道变身洋气的小广场

2017-12-01 10:56:14|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新空间 | 北新泾这块乱糟糟的水泥地,一年内变身洋气的小广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北新泾街道的几个小区,最近都小火了一把。家住新泾三村的82岁老人陶矩林发现,自己居住的小区经常有外人来“参观”,不仅其他小区的居民会来刚修好的健身广场锻炼,到隔壁菜场买菜的居民甚至会专门绕道来健身广场小坐。

  陶矩林居住了30年的北新泾地区已经拥有700多年的历史。1984年,北新泾镇正式划入长宁区,随后这里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大型人口居住区。然而,80年代建立起的现代化新村,如今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更新。

  2016年,北新泾街道正式启动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6个社区改造项目被纳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在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北新泾街道不仅拥有独立的案例实践展,展览中还囊括了北新泾地区2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无论是陶矩林居住的新泾三村,还是被誉为“长宁主动脉”之一的天山西路,都有人们看得到的微妙变化。

  居民缺什么,微更新补什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新泾三村居民健身广场

  让周边小区居民都“眼馋”的健身广场,其实被“捂”在新泾三村的正中央。小区建于1987年,十多年前经历过一次大修。走进小区大门后右拐,原本居民口中高低不平的路面如今已变成坦途。径直走向小区中央的健身广场,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空间四周被高大乔木环绕,地势平坦,健身设施集中,还有造型古朴的凉亭和带座椅的长廊供居民休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陶矩林今年82岁,1987年起就在新泾三村居住。

  陶矩林说,广场原址本就是健身点,虽然也有运动设施,但分布在各处,而且被陈旧的水泥廊架、高大乔木、粗糙的水泥桌椅阻挡,空地也经常被居民挪为他用,

  2016年夏,新泾三村结合小区另外两处微更新项目,重新对这片“乱糟糟”的健身点进行规划。设计师全新设计了健身点廊架的布局,用防腐木材取代笨重的水泥柱,同时延伸了廊架的整体结构,使得健身广场在视觉上更为流畅、通透。为了方便老年居民进出,设计师还去掉了广场所有台阶,拉平了健身广场地坪,以高大乔木取代原本过密的中等灌木,营造出温暖舒适、宽敞明亮的空间体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健身广场不仅集中了最新的健身器材,还有凉亭和长廊供居民休息。

  “以前想稍微走动一下都要上马路,现在不出小区就能舒舒服服锻炼,有客人来都会请他们到这个天然的大客厅坐坐。”老陶说,在小区居住30年,居民们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小区安全整洁,“雨天路面不积水,晴天有树能遮阳,还有空地松筋骨,现在都不缺啦。”

  小而美的改造,赋能社区治理

  新泾三村的健身广场改造历时近一年,并且采取了全封闭改造。相比之下,位于新泾一村二居98号的楼道微更新纯粹走“小而美”路线,但释放的能量却超乎预期。

  来到98号居民楼下,一抬头就看到大门上挂着的“自然角”招牌。推开大门,通往二层的楼道墙面上刷着今年最流行的“青草绿”,楼梯底部的白色墙底上则描绘着层次丰富的绿叶,留白也恰到好处。拾级而上,不仅每层楼的墙上都挂有两三棵水生绿植,放置在循环利用的矿泉水瓶中,楼道的窗台和角落也都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绿色植物,令人看来心情畅快。

  今年61岁的居民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居住的这栋多层居民楼建于1990年,去年底,街道多个居民区进行“美丽楼道”试点,自己和邻居们就选择“自然角”作为自己楼道的微更新主题。但在着手美化楼道前,居民们首先要对楼道堆物进行清理,同时在街道帮助下购买了防水、防滑材料重新铺设楼梯和走廊过道,调整各类管道线路的架构。

  忙完上述基建工程,这才轮到“门面”更新。让新泾一村的居民区书记沈翠萍颇为感慨的是,在布置楼道的过程中,除了个别立在墙角的大花瓶是由街道提供,其他装饰用的木板、花盆、植物都来自居民家中。墙上挂着水生植物的彩色木板,正是居民自发把家里闲置的床板、地板切开,动手做成的手工花架。

  美得克制、装扮得体,是“自然角”楼道微更新后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在微更新施工过程中,大楼三至四层的转角还加装了一张白色折叠椅,方便住在高层的老人半途休息。热爱养花养草的张师傅则主动承担起养护楼道绿化的工作,居民们也会时不时为花草浇水、捡走枯叶。难怪张师傅会骄傲地告诉记者,楼道平日几乎无需保洁员清扫,“因为每个人都会主动爱护。”

  新泾一村实有人口约4500人,同新泾三村一样,小区长期缺乏宽敞舒适的健身点。在北新泾街道本轮“微更新”中,街道利用小区在“补短板”整治中清理出的一块空地,改建为居民喜爱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并围绕空地铺设了长200米的环形彩色沥青步道,还安装了扭腰器等15台居民使用最频繁的健身器材,使得小区居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健身花园和室外运动场。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场一侧还搭建了花岗岩舞台和LED显示屏,可播放露天电影、举办联欢会、运动会等各类活动。沈翠萍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运动场和健身花园改造完成后,小区公共区域舒适程度显著提升,居委会开展活动也有了固定场所,居民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前一阵子重阳节,还有居民组团来主动要求居委会组织探访老年居民,说明大家的社区归属感更强了。”

  从一面墙开始,唤醒街区记忆

  在北新泾街道,将闲置空间“变废为宝”的理念还从居民区延伸到了街区。如金钟路平塘路口经过微更新,改建成了“金和平广场”,成为整个居民区的新地标,而坐落在该路口西南角的金钟路民俗文化墙,则从一面普通的马路围墙摇身一变成为承载街区历史记忆的“阅读墙”。

  金钟路民俗文化墙东起平塘路,西至淞虹路,围墙长286米、高3米,总面积约858平方米。近年来,这面上海世博会期间打造的艺术墙陆续出现墙体老化、局部脱落的现象。街道微更新项目调研团队通过调研了北新泾地区的历史沿革,采访多位老北新泾居民讲述古镇历史后,决定将这面墙打造为区域民俗墙。

  于是,现在路过这一路段,不仅能看到由棕色金属材质和白色墙体拼贴出的时髦围墙,还能欣赏用纯铜锻造的街区地图、由雕塑勾勒出的北新泾古镇原貌,马路围墙常见的尖锐棱角也打磨平整,重现了具有历史感的现代舒适街区。

  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北新泾地区涉及北横通道、北翟路新建快速道、苏州河滨河绿地等重要新建工程,又是长宁区精品小区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街道的微更新项目绝不仅仅满足于增加灯光照明、平整小区路面、增设跑步道或绿化等基础项目,而是要在挖掘利用闲置空间的基础上,唤醒街区的文化功能,引导居民自治共治参与社区和街区的更新。

  记者了解到,结合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要求和指标体系,北新泾街道正在逐步建立社区更新指数评价体系,将请公众参与评价“生活暖意指数”、“空间体验指数”等新鲜指标,不断调整优化街区环境品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