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好学校 | 虹桥中学:自然笔记让孩子们“玩”出大名堂
图说:学生在研究植物种植。 来源/学校提供(下同)
虹桥中学地处长宁区西南部,毗邻虹桥开发区与古北开发区,作为全纳教育的公办初中建校已近60年。然而,这样一所历史不算很短的学校却一度遭遇生源流失,随迁子女学生占比近八成。但校长陈红波却从不轻言放弃,在他看来,“好学校”的定义,一定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让老师有成就感、让家长感到放心。因此,这所位于小区里的正宗“家门口学校”,通过“自然笔记”课程群开发,教会每一个孩子学会观察,重新找回自信。
在家长眼中,虹桥中学成了他们“不舍得走”的好学校,上海学生比例开始逐年上升。
自然课堂走出校门
鸵鸟为什么飞不起来?动物园里的火烈鸟为什么不“红”了?研究羽毛时,应不应该从动物身上直接拔毛……这些问题,都来自于虹桥中学学生对动物的观察与探究。他们对大自然很感兴趣,因为学校给他们带来了“自然笔记”。近几年,虹桥中学先后开发了以“自然笔记”、“社会笔记”和“海上经典笔记”为特色的自然笔记系列课程,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获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图说:学生们在研究肥料制作。
前不久,虹桥中学六年级(4)班一堂“自然笔记”课就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一节课的标本观察,孩子们对“昆虫的运动器官”有了最直观的感受。除了自博馆,学校周边的上海动物园、沪杏科技图书馆是每个虹桥中学孩子必去的校外课堂;校园里的微型物候园、生态水族箱,成为孩子们课间观察研究的对象;菜场里的养殖及野生河虾、动物园里的双角犀鸟,也在孩子们一个个科研报告中发挥了“启蒙导师”的神奇作用……今后,孩子们还将走出上海,走进天目山高校科研基地,在大学教授的带领下展开“升级版”生态研究课程。
观察自然找出课题
“自然笔记”课程,是虹桥中学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上课,从观察一片树叶、绘出一株植物开始,但又不止于此:有学生通过相机,拍摄出了校园内一棵柳树的“四季”;初一(4)班邱俊林自发捣腾起实验室里的闲置鱼缸,并在生物老师的指引下成功打造出了一个小型鱼塘自循环生态系统;由于家人闲聊时说野生河虾营养价值更高,卖得也更贵,七年级的李苏琪、陈奕璇带着“野生河虾真的比养殖河虾营养价值高吗”的疑问,用小课题研究的设计、检测、论证等步骤,借助高校生物实验室完成了定量分析报告,并且以《长宁区不同水产市场养殖河虾与野生河虾的营养价值比较》小论文,获得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图说:自然笔记课程之一“校园中的野生植物”
在一次上海动物园观察活动中,当时只有六年级的李民升、王传龙发现双角犀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喂食器十分简单,鸟儿们似乎食欲不强,在学校科技总辅导员陈韶瑾的引导下,他们开始研究“动物丰容”。“简单来说,动物园里的动物们需要更有挑战性的喂食方式,模拟并激发其在野外生存的天然技能,帮助它们保持自己的天性。”如今已经八年级的李民升聊起“动物丰容”就滔滔不绝,他和王传龙为了设计出适合双角犀鸟的喂食器,每到周末就往动物园跑,画出的图纸、找来材料制作的喂食器不下十几个。最终,一个像小型摩天轮一样的喂食器被研究并制作出来,“当看到双角犀鸟认真去啄食却又不能马上成功、着急却又不放弃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喂食器成功了。”王传龙甚至记得动物园里的饲养员高兴得鼓起掌来,而他们凭借着《动物丰容——让我们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研究课题,在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获得特等奖,并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一举拿下二等奖。
图说:老师陈筱枫指导学生利用生物废料制作酵素。
学习兴趣潜能被激发
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自然笔记”课教师张南南说,通过细致观察的持续训练,孩子们对大自然重新充满好奇,他们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反过来又给了老师无限惊喜。“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带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节积累,情感也变得充沛起来。”语文教师邹敏说,自然笔记课程对学科类课程的学习辐射效应明显,学生在体验中,思维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也得到激发。
图说:世界银行官员到虹桥中学参观(中间为陈红波校长)。
最近一项测评显示,虹桥中学学生的学习自信指数上升明显,在长宁区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