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韵醉人一一一上海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百姓获得感
农舍在河面上映出柔美的倒影,呈现浓郁的水乡韵味。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世人勾勒出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美丽”二字让人眼前一亮,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上海的郊区农村,近年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和治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注重保护传统江南乡村特色,乡土韵味越来越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切实提升。
白墙黛瓦、水清岸绿、稻谷飘香,沪郊大地秋色宜人。
前些年,郊区一些地块一度出现环境退化现象,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花大力气整治:“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牺牲环境,就是牺牲了长远利益、牺牲了百姓利益,实际上也是输掉了眼前利益。”2014年起,上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这项工作的受益者。
地处长宁、嘉定、闵行三区交界的许浦村,占地仅0.75平方公里,是个典型的“城中村”。2015年10月前,这里的村貌简直就是“脏、乱、差”。优越的地理位置,引来众多来沪务工人员在这里租借房子,违法搭建愈演愈烈,525户人家竟聚集了3.5万外来人口、近300家企业、600多处违法经营摊位。站在许金桥上望出去,许浦港河面漂浮着垃圾,河道两侧是密密麻麻的违法建筑。记忆中“小桥流水人家,荷塘水磨青砖”的江南水乡能否重新找回?
2015年10月19日,许浦村鸣响了环境整治的“发令枪”。51天内拆除了57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工厂、群租房清空了,路也修好了,屋前屋后焕然一新,村民们感叹“好像生活在公园里!”不少之前把房子租出去的村民都纷纷搬了回来。
拆违后的许浦村腾出土地300多亩,生态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从苏州河由北向南,一段近300米长的生态绿化廊道样板段已开放;村庄中央建起了许浦公园,里面有全新的健身步道和可供休息的长椅……“美丽乡村”建设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触手可及。
许浦村的变化是上海“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项工作开展近3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已评定出4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受益农户超过50万户,达到规划建设总量的三分之二。奉贤、金山、崇明等远郊地区,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今年还将持续实施村庄改造4.5万户。
据介绍,到2020年,全市将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保留农村地区村庄等改造工作,累计评定100个左右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进一步加大村庄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污染整治、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整合力度。在此基础上,本市还将探索美丽乡村示范镇、示范区创建,实现美丽乡村由点及面的建设。
打造美丽乡村,有一根看得见的主线———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在环境整治的同时,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新风培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积极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元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缮农村历史民居,彰显乡村人文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思想教育、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
水清、岸洁、地绿,不再只是留存于老人脑海中的美好回忆,而是实实在在地重新回到了村民身边。以环境整治为出发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城乡统筹,郊区百万农民由此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