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沪岳阳路:试点历史建筑功能再造 使城市有更多场所可停留
要读懂一条街道、一个街区,走马观花地游览显然不够。如果每走数百米,就有一个展览、一场小型音乐会,为人们提供浸入式体验,这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人文之城”的目标,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的多元社区文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天平街道的岳阳路先行试点,在区域内打造出更多公共艺术空间。昨天,为期3个月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风貌而设计”徐汇区岳阳路实践案例展开幕,三个展览分布于岳阳路沿线及周边地块。这三个展览的载体,分别是优秀历史建筑黑石公寓、保留历史建筑永嘉路511号和一般建筑永嘉路578号(乙)。
如何通过对风貌区中三种不同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实现功能再造和空间提升?风貌区的一般建筑,是否也有保留价值和提升空间?
在原有风貌中挖掘文化价值
“底蕴深厚的风貌区代表着一种城市格调,在保存原有风貌之外,还要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徐汇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高世昀表示,徐汇区正在探索如何实现风貌区不同建筑的功能再造,提升风貌区的整体影响力。
位于永嘉路岳阳路以西150米处的永嘉路578号(乙)是红砖墙、黑铁窗,颇具老洋房风格。一年前,它还是一栋再普通不过的毛坯建筑,不少摊贩在此经营。经“五违四必”整治,该建筑转变成闲置空间。永嘉路578号(乙)整体风貌有较大提升空间,但考虑到施工扰民以及经济性、环保性问题,天平街道决定对其进行业态调整,通过微更新手法“旧貌换新颜”。
今年年初,天平街道将这栋建筑和永嘉路511号委托给设计单位进行微更新。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说:“我们希望将文化植入这些闲置空间,让人们通过空间阅读社区故事,丰富文化生活。”
永嘉路578号(乙)位于公寓式花园里弄、具有西班牙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永嘉新村的门头位置,可以说是永嘉新村的“形象代言”,因此外立面需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设计师提炼出永嘉新村的建筑元素,如砖墙、屋顶形式、格栅式窗型等,应用在这处微更新中。结合建筑未来将承载的文化功能,室内被打造成造型简约的当代艺术空间,同时引入天窗,使建筑空间获得良好的采光,创造出艺术画廊般的氛围。地面保留风貌区特色,采用水磨石材料。
经过微更新,永嘉路578号(乙)被提升为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空间,《“来自法国的上海人”赉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汇》就在此展出。
让历史建筑有更大使用价值
结合不同的功能定位,优秀历史建筑黑石公寓和保留历史建筑永嘉路511号在实施了针对性的微更新后,被挖掘出原本不具备的使用价值。
黑石公寓的一层和二层空间的一半原为办公场所,风貌特色保存较好,设计师结合布展需求对内部进行功能性改造,增加灯光布置。人们可以在此通过黑石影像展和“即刻未来”岳阳路VR体验,了解岳阳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与此同时,室外空间还增设了岳阳路特有的篱笆景观,成为“声·相”城市风貌音乐周的活动场地。本次活动将会呈现该空间作为艺术空间的魅力与底蕴,期盼未来会引入一系列展览。
永嘉路511号,如今将重新成为活跃的社区客厅。据天平街道副主任沈佩青介绍,永嘉路511号位于岳阳路和永嘉路转角处,建于1939年。建筑共两层,红砖外墙、红瓦坡顶,具有美式花园洋房的典型特征。在设计团队与天平街道的共同策划下,永嘉路511号一层部分空间被改造更新为天平街道“名家坊”。
在外部空间改造更新中,设计师注重建筑历史风貌的原真恢复和保护,根据历史图纸,恢复了建筑本来的红砖材质踢脚、历史门窗样式,沿街立面的外露管线与设备也进行了规整。此外,入口铭牌、壁灯、扶手都进行了与风貌相协调的优化设计。一层的两个房间原为小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如今被改造为“图书收藏室”和“城市沙龙”。“图书收藏室”专门陈列与徐汇区城市文化发展有关的资料,向公众普及和推广风貌保护与规划设计。“城市沙龙”成为小型社区活动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创造文化交流的平台。
风貌区应是传播文化的平台
不同保护等级的建筑有不同的更新手法,是本次岳阳路实践案例展的生动表达。“在城市更新中最为关键的是,除了营造良好的建筑形态,还要通过建筑功能再造,激发街区活力与文化底蕴。”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林表示,要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必须考虑建筑的在地性,在保证人们生活状态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文化和商业等方面需求,为社区文化的自然生长提供平台。
岳阳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这里有上海京剧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法国领事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普希金广场就在岳阳路北端。经过更新改造,岳阳路及周边地块将新增3座公共艺术空间,其中永嘉路578(乙)号和永嘉路511号将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载体。
适宜漫步的街区,需要塑造更多可以停留的场所。“风貌区不仅是记忆的载体,还应是传播文化的平台。”高世昀说,未来将尝试进一步挖掘存量资源,选取规模适当、功能兼容的建筑和公共空间载体进行功能转化,形成一定密度的文化设施、场所,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