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忘初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砥砺前行:躬行区域一体化德育实践
让静安成为每一个孩子圆梦的福地一一一上海市静安区立德树人呈现“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新格局
育人,是教育的核心;树人,是办学的根本;成人,是传承的要旨。
紧紧围绕育人的主题,环环相扣树人的主业,丝丝相连成人的主角,上海市静安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制度化建设、科学化领引、人文化入手、艺术化熏陶、常态化运作,依托“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的德育实践,形成了区域一体化德育新格局。
静安区域一体化德育实践,成为两区合并后新的静安区立德树人的鲜明特点,成为数万学子沐浴阳光雨露的打开方式,成为学校实现教育功能的有力抓手。
“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传承经典践行当下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中国印象———中国小公民迎新嘉年华”活动开始啦!围绕祖国大江南北的十大旅游景点、十大戏剧、十大地方美食、十大公共场所礼仪、十大历史事件,将教室布置成39个充满中国元素的体验场馆,人手一张“小公民游园攻略”,有玩有吃有看头,有唱有跳有体验,孩子们在新奇、兴奋、欢乐中过了一把“中国瘾”。“老师,老师,下次活动是什么时候呀?”活动结束后,一位老师被稚嫩的声音与充满期待的目光所感动。
★市北中学将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汉字”,作为师生走进中华经典的一扇窗,让“汉字”进教材、进课堂、进课程、进活动、进研训…进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在写字、研字、品字中享受着一场场中华民族的精神盛宴。
静安区教育局以“六进”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项目推进为龙头、以平台创建为载体,从挖掘“身边”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做起,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行“建章立制、项目驱动、平台创建、品牌培育”四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模式:印发《静安区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管理保障,为学校更好地开展此工作指明方向;承担市教育综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项目培育》,引领各校开发的子项目多达数十项,通过分主题、有侧重的校本研发,探索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长效机制和实践范式;201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场展示研讨会及一场教学展评活动,共享研究成果,发起两场优秀教育案例征集活动,汇编成册,推广优秀经验;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区级、校级活动,发展和培育了一批特色品牌。其间,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育人典范,如《弘扬传统文化滋养诗性心灵———市北中学“水云间”词社实践与成效》被评为2015年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
“学科德育”丰满课堂:育人无痕 德润心间
★一节初中数学公开课上,老师讲到勾股定理时,刚刚开始引用老祖宗的典籍,就有学生窃窃私语:“又来了,我们在小学早就听过了。”为什么有学生会如此反应?现场听课专家的一席话让这位老师恍然大悟:“勾股定理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其实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国家都较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历史中,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人类文明交相辉映的壮举;可以从3、4、5这三个自然数的平方和相等上,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和谐美;可以从勾股定理拓展到费尔马大定理,让学生从数学家献身科学的薪火相传中坚定追求真理的理想……”老师们承认学科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更是率直承认自己没有足够的方法、资源,需要用足够的精力去做这件事。
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于教学细节处感悟育德;走进一间灵动的教室,于多向度视角育人。以问题为驱动、聚焦课堂实践、成立学科试点、研发精品课程,深入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是静安区近几年学科德育发展的亮点。
通过不定期、不同规模的分学段、分学科观摩与研讨,推出了一批学科德育实验观摩课和典型案例,充盈了学科德育资源库;凝练出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五维度”变革,即整合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关注课堂练习和探索评价方式,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借鉴的有效经验;提炼了学科德育的“五步教研法”,即梳理学科育德点———依托集体教研解读相关教材———分头备课并进行初步教学实践———开展课堂观察并研究课堂育德效果———开展教学反思,设计与改进后续教学,初步实现育德经验的可视化及育德过程的精细化,开启了静安学科德育新起点。通过完善制度为学科德育的高效推进提供支持,如制定学科育人工作指导意见,从价值认知、操作途径与管理保障等方面提供规范化、科学化指引;建立激励机制,命名了学科德育实践先锋和研究先锋,肯定业绩,激发活力,等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静安区在学科德育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2014年,汇编《学科德育微探》系列丛书(共五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促使区域经验在更广范围内的辐射带动;连续两年在全国一体化德育推进培训会上作为上海市唯一区县代表,作了交流发言,被全国同行认定为有效的学科德育推广经验。
“三级服务”强壮心理:项目驱动 内涵提升
★“不怕你不来,就怕你进不来”,说的正是风华中学的“聆听者”心理社。每年军训期间,就有不少新生开始打探起心理社的情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好不容易等到开学,无论是社团招新海报还是“风华心理”微信公众号的招新信息,围观和热议的学生那叫一个“火爆”。
★“这么多题目,看起来就好麻烦,做起来显枯燥”“自评容易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测试的过程中会有主观选择的倾向”……民立中学“志趣园游会”为这一个个的叹息画上了句号,开启了学校生涯体验新篇章。学校根据基于霍兰德职业理论的六种兴趣类型,划分六个游戏活动区,每个区域分别设置若干与此类型特征相契合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觉察,通过对他们活动表现的观察、记录及自我评价,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加科学、真实的参考。
静安区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环节,在全市最早健全了由教育局直接领导的区“心理中心、家教中心、教育学院”三级服务体系,较早实现了全区心理辅导室、心理教育辅导教师的全覆盖及学校全达标,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遵循“市区(区校)联动、以点带面、成果沉淀、实践转化”的工作思路,静安区重点攻坚医教结合、生涯辅导、性别教育、生命教育、情绪辅导等项目,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以这些项目为依托,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开发《小学生学校适应》读本,提升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开发《生涯发展生命成长》高中生生涯手册,帮助学生从自身兴趣、价值观、能力、个性特质等方面,发展积极的自我认识和生涯意识,引领学生科学选择学习和发展的人生道路;研发男生课程《小小男子汉》、女生课程《花样女生》,配齐性别教育教材,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研发初中生抗挫力干预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自我,赢得自信。《区域中小学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的研究》获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e时代开展女生教育的实践研究》获第七届上海市德育协会研究课题一等奖。
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与示范校评估中,静安区所有学校通过了达标校的评估,7所学校被评为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4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成为市首批示范区县中心。
“三全模式”拓展时空:家校共育 凝聚能量
★“这是我家亲戚的孩子,小朋友酷爱乐器,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随后跟来一个链接……又有家长在群里拉票了。
★“哎呀,又没抢到”,这是一位家长在“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微信平台上抢亲子活动名额时发出的叹息。中心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活动信息,活动经常被秒杀,可谓一票难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打破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时空约束,为凝聚不同场域下多方教育力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模式提供了更大可能。借力媒体,以班级微信群建设为主,以“四网合一”为辅,提升家校共育效能是静安区近几年深化家校合作的着力点。
为引导班主任群体理性、规范、科学地使用班级微信群,教育局颁布了“静安区中小学班级群建设公约”,明确了群定位、群职责、群功能,引导班主任和家长防止误导、误传,做到主导、主控,发挥班级微信群正能量。“数字故事、专题报告、家长感言、情景模拟、小品表演、集体朗读、小组沙龙”,老师们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视觉盛宴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方法、增强自信,这便是“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论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才是论坛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公约”的最佳解读方式,更是50余位班主任优秀经验最有效的共享方式。
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继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后,2014年以来又推出微信和慕课两个平台,构建了“四网一体,差异定位”的工作模式。借助微信平台发布的多项活动经常被“秒杀”,多篇原创文章阅读量短短几天破万,转载量超过千次,影响力跨越区界;2016年慕课平台正式上线,全区小学家长已全部完成网上注册,该平台将学校、区域的教育资源进行高度共享,让家长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多元化、高品质的教育资源。
构建家校共育的常态化运作模式。一方面,充分挖掘与激活家长资源,努力探寻多种有效途径,让不同背景的家长都能够找到参与学校工作的方式,包括参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参与教学等,充实教育力量;另一方面,集中专家团队及区内家教优势力量,研发了一系列提升家长知识素养与教育能力的精品课程,提高家教指导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58所中小学幼儿园被命名为上海市“十三五”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实验基地;“静安区衔接教育家长指导系列手册———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共推出21700份;父子阅读联盟每年发布两期书单,共发放50866份;参与上海书展现场与场外活动共28场,参与上海童书展现场与场外活动共21场,产生极具意义的社会影响。
让德育更温暖 让学生更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静安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勾勒了区域一体化德育的发展图景,明确了“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的实施策略,力求让笑容在每一个孩子脸上绽放,让静安成为每一个孩子圆梦的福地。
抓管理,建制度,构建育人长效机制。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静安区将继续完善德育管理网络,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动态化工作格局;继续加强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德育机制体制建设,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保障各项举措的落实,切实造福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子。
谋创新,促发展,深化区域德育综改。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引擎。静安区将持续加强体制机制、课堂实践模式、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教研模式、培训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试点,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创特色,树品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植根区、校传统,创立特色、树立品牌,打造一张张带有区本、校本历史沉淀与传统的靓丽名片,是静安德育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静安区将在N项活动、父子阅读联盟等经典品牌基础上,着力打造新亮点、彰显新优势,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让德育更温暖,让学生更幸福,我们任重道远,向着阳光前行!(作者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
“实践体验”知行合一 增长本领 助力成长
★“橘子皮是一味中药?金银花的功效这么多呀?……”这可不是中医药大学的课堂,而是市西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在雷允上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呢!感受“老字号”文化、体悟“老字号”魅力、感知“老字号”价值,是市西初级中学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也备受学生青睐。原来,学校通过“走进中华老字号”这一项目,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去体悟中华文明的伟大与灿烂。
★“上海水从何处来?”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难倒了许多人,但对于新中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却是“小儿科”。原来,学校以“溯流寻源”为主题,组织学生从此问题切入,溯源而上,在上海崇明、江苏苏州、湖北荆州、四川重庆、西藏甘孜、昌都等地开展了实地考察研学活动。
校外教育是实现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高度融合的桥梁。静安区立足区校结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基本要求,挖掘区实践活动资源,深度提炼其德育功能,将之系统化,转化为学生能学、想学、乐学的活动序列或课程体系,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
一是注重提高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多样性和活动设计的适切性。目前静安区内的校外教育机构或场所151个,其中18家市级社会实践基地、133家区级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各类场馆资源,以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原则,开展馆教结合、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服务等专项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一段精彩而难忘的人生经历。2017年6月,区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后的第一届高三学生全部完成60学时的公益劳动。民立学子在中共二大场馆教育基础上开展的“公民写史”项目获得上海市“未来杯”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二是开发了“行走的课堂”区域社会实践课程。包括“中华情怀”、“静安家园”和“幸福达人”三个课程包,初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活动目标衔接、层次递进、内容贯通的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化落实实践育人的目标;三是持续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少年宫等校外教育人才高地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开发了“创意梦工厂落地签”“生化移动实践站”“快乐300分”“科技百校行”等近百项特色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基于研学旅行活动开发系列活动或课程。学校自主设定主题,组织学生走出学校看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如市西中学的“文化之旅”、久隆模范中学的“红色之旅”等。这些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充分感受和享受着中华之美、文化之美。
“行为规范”深入人心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每次行规课,我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要讲些什么、怎么讲?有时也不确定选题、内容是否能对这些孩子产生影响,是不是他们需要的?真是‘烧脑’……”
★早操开始了,三(2)班、四(2)班、五(3)班的学生总能快速、整体地排列好队伍。原来他们的班主任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把握住各种活动、早操、晚锻炼等机会进行提醒、指导,还开设了好几堂专题行规教育课。
静安区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夯实行规教育队伍力量,强化行规课程建设及课堂实践模式变革,提升区域行规养成教育实效,努力实现行规教育从阵地化到课程化、从锻炼思维方式到养成生活习惯、从区域助推到校本实施的三个转变。主要举措有:
———成立小学和初中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心组,致力于对小学、初中行规教育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聚焦行规课堂,发现优点,寻找突破口,优化行规养成课堂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多年来部分老师反映的行规课难上、难把握分寸的难题,静安区编写了《点点好习惯》,该读本已成为区域小学快乐300分共享课程人格与修养德育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还编制了《区小学行规教育指导手册》《区初中行规教育指导手册》《中学各学科学习行规细目》等,为各学段行规教育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抓手。
———提炼出“1-5-4”行规课堂模式,即1个课题(或目标);5个板块: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礼仪、学校集体规范、社会公共规范;4个环节:引出课题、明白道理、体验感悟、总结拓展,为行规教育课堂提供了可操作性范式。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区中小学行规教育课堂教学基本功大奖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