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中的“中央商场”

2017-10-13 10:10:34|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老上海记忆中的“中央商场”

  南京东路上的“中央商场”经过改造升级,变身全新时尚地标“外滩·中央”于国庆期间开门迎客。老上海人对中央商场并不陌生,它和美伦、新康、华侨大楼等经典老建筑一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外滩·中央”近日揭开神秘面纱

  中央商场附近的德大西餐馆牛排、咖啡、色拉的浓香,沙市路上传统味道生煎馒头、咖喱牛肉汤面的滋味一直在我舌尖留存。小时候我去外滩玩,总喜欢去中央商场里面兜一圈,这里四通八达连着周围的马路,里面的小商品真多啊,从钢精锅子电灯泡、毛笔圆规日记本、中西乐器旧餐具,到收音机留声机、电风扇望远镜、汤婆子热水袋、篮球鞋照相机、皮夹克板烟斗、指甲钳打火机、军大衣旧跑鞋,五金用品样样齐,棉毛衫裤从不缺货,大多是新品,还经常有“处理品、等外品、外转内”抛来这里不顾血本便宜大甩卖!有时,物主们放开喉咙急吼吼的叫卖声甚至淹过了海关大钟的敲钟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这里是老上海百姓们的购物胜地,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淘宝场和修配地,几乎没有中央商场的老师傅们不能修的东西。曾见一个青浦老伯为了来中央商场修理一只款式老旧的半导体二管收音机,还借八仙桥小旅馆住了一夜。这里也是黄金地段的“平民乐园”,比虬江路、淮国旧、华亭路东西便宜更有诱惑性。走累了,往小吃摊、咖啡馆里一坐,吃吃喝喝,看看街景,上海人叫:惬意得来!

  这里的赤膊电池也是上海滩上出了名,喜欢淘便宜货的上海人会经常来此“轧闹猛”。星期天的中央商场更是人山人海,挤得人头昏脑胀鞋子踏脱,白袜子进黑袜子出,心急慌忙小囡走散,急得小孩坐在地上哇哇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还有人在中央商场外通宵排队,希望能买到市面上十分紧俏的四喇叭收录机,和现在某款手机新品发售、某限量版球鞋发布时年轻达人彻夜排队有的一拼。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我有一个新昌路祥康里的老邻居叫宋朝平兄的,就曾经住在中央商场旁边的华侨大楼上,每天有事没事总喜欢下楼转一圈,看看玩玩,买点吃吃,十分乐惠。

  我父亲也喜欢来中央商场淘货,他曾告诉我,二战结束后,美国大兵喜欢拿些旧的日用品卖给摆摊小贩,地摊上出现了洋古玩、旧书、皮带、指甲钳、派克钢笔、眼镜、打火机、手表,还有奶粉、罐头、巧克力、洋酒等进口食品 ,品种繁多,热闹非凡,让你只恨自己皮夹不厚钱太少。父亲在此地用几块银元淘到过一只美国海军夜光潜水手表,一戴就是五十年,分秒不差,还买过折叠式的军用铁铲用来种花铲土,一大箱威士忌洋酒、几十张老式外国经典乐曲的胶木唱片,一只军用打气煤油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外滩·中央”内景

  根据记载,中央商场形成于1945年底。当初只是流动小商贩聚集在中央弄(今九江路100弄)摆设地摊,出售旧日用品。该弄地处闹市又临近外滩,逐渐形成一个“弄堂”市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剩余物资以及大批走私洋货麇集市场,小商、小贩猛增,地摊扩大到中央路(今沙市一路)和新康路(今沙市二路)一带。1948年,竺达夫在此开设了新康联合商场,内设柜台99只,每只柜台以五两黄金出顶,连同中央弄一带形成中央商场,成为一个专门倾销美国剩余物资和洋货的市场,有的交易以美元计算。

  又听曾在洋行里工作过的孙老伯伯讲,上海中央商场这一地块原属屈臣氏公司和八巴利洋行等公司拥有的房地产,后来被英商新康洋行和中国中央银行购买后建造大楼,几幢大楼的十字路口的底楼全部出租给商家,四川路南京东路转角大楼底层被改建成室内市场,即最早的中央商场,后来与外面沿街的市场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小商品市场,抗战胜利后美军发量剩余物资都经过中央商场来削价处理。1957年后,部分个体商贩经过公私合营后在此营业。沙市路上的小吃一条街有买大饼油条、锅贴、生煎包、油豆腐细粉汤、海棠糕、赤豆糕等上海人喜欢吃的点心,增加了中央商场的人气。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升级后的外滩·中央还专门设立了照片墙,上面有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中央商场老照片,新老上海人都可以去那里领略老建筑的新风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