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 让科普增添别样韵味

2017-09-22 11:32:12|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2017年浦东“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探索最鲜活的科普方式 诗意,让科普增添别样韵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2017年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以“诗意科普”为主题,通过对传统中华诗歌的科学诠释,增强科普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本报记者刘栋摄

  桃花灼灼,仙乐流淌,情思飞扬。昨天,诗意科普———2017年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位于浦东临港的上海建桥学院举行,从诗经、四大发明的诠释到“蛟龙”号与“彩虹鱼”的探索和开拓,感性的诗歌与理性的科学在这一刻相融。

  科学家、企业家、学者以科普的名义汇聚一堂,科普对他们来说有着不同的内涵,也带给他们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在寻找与科学起反应的新“化合物”,也探索属于自己的最鲜活的科普方式。

  诗词中处处留有科学的痕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昨天的活动现场,一群可爱的孩子朗诵着诗经中的《七月》。七月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怎么就“流火”了?原来古代的七月是现在秋天的开始。

  “诗歌和科学有先天性的联系,很多诗歌,不用科学的精神去分析,仅仅靠文字解释,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中国十大国学公号“宝宝念诗”创始人韩可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诗歌是人对世界的感受,科学是人对世界的思考。在人与世界的接触中,感受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所以诗歌和科学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首次以组合的方式被一道提起。

  如果不知道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你就读不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了解季风的吹拂方向,就不理解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知道长江在唐代的出海口在扬州,就会觉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是诗人想象中的海天一色,事实上这却是实笔。

  诗词中处处留有科学的痕迹,比如舞台上刚表演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胡宏林就点出,文天祥的《指南录》也有科学:“指南二字就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有关。”

  中国人用诗歌记录世界的情怀,时至今日都没有消弭。韩可胜认为,阅读诗歌也是学习科学的载体,比起拿出一本诗歌集,从头到尾死记硬背,不妨到现场去,认识诗歌中的科学或者科学中的诗意,“如果老师要教‘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应该到荷花池边教学。”

  科学家将科普玩出新花样

  启动仪式上,一首《蔚蓝之城》的现代诗触动了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蛟龙”号副总指挥崔维成的心。对科学家来说,科普是天职,他却从科普工作中获得了另一种回报———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民间获得了资本,民营企业家愿意为未来“押注”,与早些年“蛟龙”号深潜器在他们心中播下的种子分不开。

  2007年,崔维成牵头,联合科研人员写出了科普读物《走进深海大洋》,将海底世界的瑰丽与人类的探索告知公众,这是相对传统的科普方式。不久前,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挂上了上海科普基地的牌子,崔维成说,这座科普基地本身就是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参观者看到的不是模型和讲解员,而是实实在在正在研发的设备和科研人员。

  抱着好奇心而来的参观者,深渊中心一天要接待二三十人。那如同河豚一般的深潜器形象以这样的传播方式深入人心。

  作为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重头戏之一,由彩虹鱼员工亲自布展的“三生三世,22里深海”载人潜水器历史展昨天在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亮相,许多人又会在这里接触到深渊科学。这种将科普知名度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科普模式,毫无疑问将促使一批科学家热心科普,将科普玩出“花样”。

  从科普论坛起步,打造科普社区

  现在如果谁还不知道TED演讲,或许真的已经落伍了,10至15分钟的演讲使TED从1000人的俱乐部变成了一个每天10万人流量的社区。去年,在浦东新区也出现了这样TED演讲模式的科普平台,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发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以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为基地的公益科普论坛———墨子沙龙。

  墨子沙龙成为科学家的一个发声平台。在社会广泛讨论中国该不该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走进沙龙,阐述中国应该建大型粒子对撞机的若干理由;当万众期待的《猩球崛起》迎来第三部时,墨子论坛又紧跟热点,讨论起人、猿、猴三者之间的关系;“全国科普日”上,墨子沙龙组织了一场创新大会,八位顶尖科学家畅谈脑科学、人工智能、天体物理……

  如今,以墨子沙龙为平台,讲座、视频、网络公开课、科普订阅号等多种方式的科普活动相继开展,搭建起一个人气十足的科普社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