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师风” 精致课堂一脉传

2017-09-18 09:30:53|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沪上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与特级校长共同探讨良师风尚传扬 何谓“海派师风”?精致课堂一脉传

  9月14日晚,上海大学“中国系列”公选课程再推“更新升级版”,这是顾骏、顾晓英名师团队继《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之后开出的第5个课程系列——《经国济民》,它们用“中国”这同一个主语,诉说着“爱我中华”的方方面面。上大社会学院教授顾骏说,精致课程必然经过精致设计,“学生为啥选这门课,因为是师兄师姐推荐的”。

  精致,是不是“海派师风”一大特色?本报近日请来大中小学的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与特级校长,以及青年教师等,就海派师风如何传扬展开讨论,得到了一些共同的答案。

  做精心细腻的设计者

  在顾骏眼中,当下课堂,如果仍仅仅传授某些知识点,那么就会产生“台上老师讲,台下查百度”的状况。他告诉记者,如今信息渠道多元,大学生并不缺乏知识,只是他们的知识可能碎片化,缺的恰恰是宏大的知识架构,以及整体性判断。于是,课程设计应当“缺什么补什么”,在“中国系列”这样的通识课程上,校内外“大咖”现身说法,台上与台下活跃互动,“不必给学生结论,就给学生判断能力”。

  上海滩名师辈出,也不缺特色课堂。在上海中医药大学,2017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张黎声教授,将医学生入门基础课《人体解剖学》,上成了人文素质课。就在新学年伊始,张黎声团队精心设计了有温度的第一课,学子们在“大体老师”前致敬,在大悟中流下热泪。

  在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徐红看来,上海老师很有特点,对教育非常“讲究”,如精致教学、精致管理等。身为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认为,粗放型的课堂是“十张卷子发下去,硬把学生成绩提上来”,而精致型的课堂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研究学生,越是精心细腻地研究,就越会感到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教育的重要性。

  徐红说,讲究教学设计,还包括对语言甚至仪表的文化设计,比如校内一位青年女教师,每次进教室前都注重妆容,以最佳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不是“徒有其表”,但事实证明在各项评价中这位老师都是优秀的,“这也是一种海派精致的表现”。

  海派教育如同从事农业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了一名老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深感是学着我的老师的样子走过来的。”来自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江晓雪,提起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杜成宪教授的讲话,感慨地说。

  江晓雪来自山东,在读本科时,老师告诉她,应该去上海读研,“接受海派文化,你就更全面了”。她考上了华东师大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沪工作,至今已8年。她说,教师应终身学习,始终学习前辈老师的精致文化。

  在英语中,农业(agriculture)与文化(culture)拥有相同的构词部分。江晓雪与杜成宪教授一样,牢记着叶圣陶那个著名的比喻:“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按规定的标准和工序,将原材料制造成产品;农业却是将种子播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作为上海财大附属北郊高级中学副校长,化学特级教师陈寅说,站稳三尺讲台是老师最重要的存在价值。或许出于学科特点,陈寅将好老师喻为“五行”——金,有硬度,有光泽,铮铮铁骨,放射光彩;木,挺拔而扎实,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去钻研;水,灵动流转,具有传播力,溶解性也好,以涵养来包容;火,用高温去熔铸观念,也用小火煨熟细节;土,不必多言,与园丁耕耘的土壤一样。

  他们的获得感简单质朴

  说起从教之初,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直言不讳自己曾经“想逃”。原本希望学医,但因为眼睛不达标没能如愿,他从1982年做起数学老师。一次,在收到毕业生给自己的信中,他惊喜地发现,学生写的“解”字,笔迹竟然与自己一模一样——原来,许老师常在解题时在黑板上写“解”字,学生们广受影响。“就是信中的这一个字,留住了我。”

  “记得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两年后,便迎来了我国第一个教师节。”说这话的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培君,有着35年教龄,包括16年高三带教经历。她说,有种说法: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一个是你的父母,另一个就是你的老师。“前不久,当我开启个人微信公众号时,一下子找到了不少‘失散’多年的学生,我也一下子获得了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20多年、30多年后的‘反馈’。”当获知以往的学生今日小有成就时,当看到他们幸福的微笑时,那就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刻。

  身为海派教师,方培君常为自己选择教师职业而感到幸福。她表示,要提升全社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还有赖于政府更多投入、社会共同理解、学校持续关爱,“当然,更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获得幸福的能力。”

  来自高校的顾骏也坦言,做老师要爱教学,而导致某些“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评价指标体系,让坚守讲坛确实不易。然而,当多年之后,师生重逢,学生说起“老师,你当年有这么一句话……”时,顾骏笑了,“一句话能被人记一辈子,有时能管住一辈子,这是做老师最大的回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