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在沪讲述故宫里的匠人故事

2017-09-11 10:49:23|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沪讲述故宫里的匠人故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说:中国家博会大讲堂现场。来源:张钰芸 摄影

  红墙黄瓦的紫禁城里,1684490件文物默默讲述着历史。如何让这些文物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下午,第40届中国家博会20华诞首场活动——中国家博会大讲堂在沪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为主讲人,用一个个故宫里的匠人故事,讲述古代的匠人匠心和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好的博物馆是让文物活起来

  “过去说起故宫博物院,我们经常骄傲地说一些‘世界之最’,比如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世界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里面收藏着世界最丰富的文物藏品,也是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但是这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吗?其实不是。”

  单霁翔坦言,故宫的馆舍确实大,但70%的区域都竖着“非开放区”的牌子。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观众也多,但大部分的观众从前门走到后门,只知道去看皇帝的宝座。

  怎样才能是一个好的博物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文化资源给社会贡献了什么。只有让收藏在紫禁城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的大地上;让收藏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让人们重新认识文物的价值。

  用匠人精神修复故宫馆藏

  “没想到我退休后的最后一个岗位,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但这里是一个集聚工匠精神的地方。” 尽管单霁翔调侃自己只是一个“守门人”,但他却带领故宫人以工匠精神做着每一件改变故宫的工作。

  32个售票窗口一字排开,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在3分内买到票。在故宫内外增加了上万把座椅,让每一个观众可以有尊严地休息。增加300余个指示牌,开放古城墙,清理135个临时建筑,用VR展示古建筑的建设过程,将每天的参展人数控制在8万人左右……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都是为了提升观展体验,再现蓝天绿地红墙黄瓦的紫禁城。而在展品方面,故宫瑰宝也更需要工匠精神让它们再放光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文物修复师成为“网红”,而在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的背后,正是工匠精神的极致。“我们在进行乾隆花园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时候,曾经修复过一个室内的江南戏台,这间屋子的墙壁和屋顶上都裱着整幅大师画作,其中裱画所用的材料来自安徽山里的一种植物。为此专家们赶到山里寻找这个植物,和当地的技艺传承人一起试验了几百次,才还原出来。如今,画作重新裱上了,观众是看不到这些努力的,但这就是工匠精神。”单霁翔说,中国的工匠精神就是一本良心账,如果200年后我们的后人再要修复这幅画,他看到的还是当年的材料,而我们今日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未来的时代保留今天的全部信息,把完整壮美的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从匠人、匠心到工匠精神

  “过去的匠人是做物质生产的,他们身怀绝技,作品精美。而在其作品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就是一种匠心。到了今天,我们说工匠精神,就是要用工匠的作品和技术,引导社会大众的价值观。” 单霁翔认为,从工匠到匠心,再到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时代的进步。

  他说:“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要和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所接轨,要研究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高质量的产品,良心的竞争来迎接市场。谁的作品更有文化,更能提升人们的品质生活。这是中国家博会应该展示的精神,也是我对当代匠人精神的理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