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江于民 外滩风光带将延长到45公里

2017-08-17 10:58:56|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还江于民,外滩风光带将延长到45公里!人民日报评论员感叹:真有点羡慕上海人

  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面积将达500公顷,城市后退、还江于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何鼎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外滩走过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这种精细。不久,外滩这条风光带将延长到45公里。最晚到今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就要竣工,贯通的公共空间面积将达500公顷。慢行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市民将能无障碍地畅行黄浦江沿岸;城市后退、还江于民,一个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打开。真有点羡慕上海人。

  朱珉迕:一条河流过一个城市,就在一定程度上定义着一座城市。黄浦江是上海人的母亲河,是海派文化的孕育者,也是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但与不少城市一样,因为历史原因,黄浦江沿江空间被各大单位占据,连通上多有梗阻,公共属性渐弱。为了让城市与人更好地建立连接,上海决定还江于民。可以说,贯通开放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既在重现“母亲河”,也是在定义未来的城市格局;是摸得着的“大民生”,也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一步。

  何鼎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打造似乎异曲同工。看新闻,上海要在寸土寸金的后滩地块建一个2平方公里的公共绿地,不少人兴奋地直呼这是“上海的中央公园”。听得出来,人们对于凝结在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之上的生活品质充满期待。

  朱珉迕:没错,两个项目的思路是一致的:不搞大开发,而是大开放,不是建一个只让人看的政绩工程,而是建真正让市民享受、促进人的发展的民生工程。滨江公共空间贯通是涉及多个地区、单位的大工程,但开放后的滨江公共空间,不会也不容许出现某个地区刻意为之的“标志性建筑”,它的景观需要服务于城市整体风貌以及市民需求。仅从已经贯通的区段就不难看到,无论是开放公共活动空间,还是便利交通设施,都以共享性、可达性为原则,也都遵循景观服从生态、服从功能的准绳。

  何鼎鼎:这让我想起了一位知名景观学家的观点:还城市一双天足。一双天足,既给城市本身解绑,也让市民得以亲近,更能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无疑,上海的规划与世界城市规划的前沿思路高度接轨,体现出一种进阶的与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更共享空间形态和人文理念的变迁。这样的共享确实在助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朱珉迕:今天,我们确实需要从深层次上思索城市发展方向。逃离“北上广”屡屡引发讨论之时,不妨问一问:城市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落脚空间?一个好的城市,总是要有人文吸附力的;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绝不只是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体验要求会变,相应的,城市治理的思路要跟得上这样的发展需求。

  何鼎鼎:确实如此。公共空间,不仅能用来休憩,更能锤炼公民意识。这么看来,一次黄浦江公共空间的改造似乎也变成了城市发展思路的再整理,更成为了治理者与市民在生活观念与公共观念上的一次深层互动。

  朱珉迕:一旦打开公共空间,不少城市可以被重新发现。当然,城市空间的打开不是一次性过程,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开放,更意味着品质、功能、文化内涵等更深层面的更新与提升,而这是长期甚至永恒的主题。去年,上海党代会报告中有一段话流传挺广:“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什么是好的城市,探索永无止境,但至少“向人敞开”“充满温度”,应该成为所有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