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文化涵养特质 丰实市民幸福

2017-08-14 10:56:58|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6%,创建上海首家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徐汇:文化涵养特质,丰实市民幸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左图:徐汇区抓紧滨江沿线贯通建设,但涉及腹地的整体开发,总基调却是“留白”二字———为文化留白,更要留一点给后人慢慢开发。袁婧摄

   把上海比作一个班级,徐汇区怎么看都应该算是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好学生。

  近三年来,全市层面很多改革动作都在此先行先试:基层党建改革、社区卫生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市场监管执法队伍改革……特别今年以来,徐汇区先后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全国知识产权深化改革示范区。

  别人眼里的徐汇区,颜值高、素质高、起点水平高。但这些年,徐汇区却一直在埋头琢磨这样一桩事情: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徐汇区的参与度和显示度?梳理近些年徐汇区一系列“重头戏”以及先后出台的众多涉及城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答案共同指向一个方向:文化。特别是这两年,徐汇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迅速增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6%。

  是的,徐汇正在修炼内涵,追求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轮协调发展的基调上,让一个城区养成有别于他人的特质,那一定是气质、是文化。”徐汇区委书记鲍炳章这样描摹文化战略愿景: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先行区和核心区,突破空间载体,深化文化遗产开发,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文化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

  一片属于人文的浓郁气息由此而来。

  风貌区,说“活”历史和故人

  7月底,复兴西路永福路口,湖南街道办事处原来办公地———白色修道院公寓被彻底腾挪出来;未来,这里七八百平米空间将向公众全景式展示两样东西———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名人和名建筑。

  在很多人眼里,历史留给徐汇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衡复风貌保护区内成排的梧桐树和那些永不拓宽的街道。

  一片区域的气质基本就此定型。但是,历史风貌保护绝不仅仅是简单几条道路的硬件维护,更需要“有序的活化”,要有能与这些小马路配套互动的文化元素,比如,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名人文化、故居文化、美术馆文化、梧桐树文化等等。每年初冬时节,落叶不扫。巴金、张乐平等名人故居的修复开放,特色建筑在弄口悬起的“二维码”正静候有缘人的互动对话,还有巧妙点缀在梧桐树下的微展厅、美术馆……一片区域近百年的丰厚文化积淀在现代街区里被浓缩、还原得有滋有味。

  而在武康路上,一拨网红店开了又关,相伴的客流聚而又散,这样的“小轮回”竟也被咀嚼出了特别的意思:街区的温度,究竟几分才算妥帖?这,有点像奶茶加糖,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结合全市“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去年以来,徐汇区在衡复风貌区确定了“三减三增”的保护原则:减少过分容量的商户、减去违建、减少过分容量的居住,同时增加公共空间、绿化面积、文化功能。

  “风貌区应该活而不乱、活而不破,能把历史和故人说‘活’了。这里应该有生活、有故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丰碑,更多人为了阅读、为了思考来到这里。”鲍炳章说,这才是风貌区应有的气质。

  留白,留出鲜活度和竞争力

  今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将全线贯通。徐汇滨江的建设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三,建设项目包括路、桥、防汛、绿化,以及全面配套设施。抱着中心城区这块“最难得的大衣料”,徐汇区抓紧沿线贯通建设,但涉及滨江腹地的整体开发,总基调却是“留白”二字———为文化留白,更要留一点给后人慢慢开发。

  “留白,意味着在想清楚之前不急着做,少走弯路少折腾,把现有项目做精做好,做到极致。”鲍炳章说,特别是以文化为先导开发的西岸,更需要前瞻性、系统性思考,要有关于文化的蓝图愿景和战略定位及实施路径。

  西岸建设始于2012年,目标直指“建设卓越的全球水岸”。最早落子滨江岸线的是龙美术馆和余德耀美术馆,随后梦中心、艺术品中心等项目相继敲定。业内都清楚,西岸的规划保持着“三年一做”的匀速———步子不大,但说到做到。根据前一轮规划,明年起,六大剧院8000个座位将在西岸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前,西岸传媒港将正式启用。

  不急着“填满”的西岸,凭着高标准生态环境和综合配套引来拥趸无数。这里,慢行步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全部是“景观位”;这里,志愿服务提供“个性定制”;这里,尊崇过往,沿岸保留的工业遗存,让人们看得到过去,也望得见将来。纽约滨水区、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等国际学者集聚此处研讨城市水岸;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选择此处“战略合作”,定期展出馆藏。

  关于文化、关于留白的坚持,为这片区域留出了“元气满满”的鲜活度和竞争力。

  文化,丰实着人们心中“稳稳的幸福”

  追求文化的徐汇区,最终的出发点、落脚点还是回归到人身上,要让来往、工作、生活于此的人们感受到由文化带来的“稳稳的幸福”: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核心区,不只是各类文化核心要素的集聚交流之所,更讲求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以文化来丰实百姓的获得感。

  在徐汇区,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价值引领”被具象为一本亮眼的“道德模范相册”,请来国际知名摄影师为区域内各类道德模范拍摄写真。“全国最美医生”朱兰、“全国文明家庭”武霞敏一家、“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梅陇三村……近年来,徐汇区先后挖掘、表彰、推荐了2500名基层道德楷模。这些楷模走下宣传栏、活跃在社区,成为百姓心中“最接地气、最能引领风尚”的标杆。

  在徐汇区,社区大妈经过专业培训走进一流艺术场馆担任志愿讲解员。

  在徐汇区,中学生定期走进一流乐团“修炼”美育鉴赏能力。

  在徐汇区,一流文化艺术资源在文化配送大平台上穿街走巷。

  也是在徐汇区,一个小区、一条弄堂都能被冠以文化主题,形成“风貌百弄”。

  这些,让从徐汇区走出来的人们“自带光环”。

  “文化的首要属性,就是服务百姓。”近两年,徐汇区新增公共文化设施总量超过八万平方米,形成了区、街道(镇)、居委会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成型,已建立起文化供给服务新模式,成功创建上海首家、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如今,结合小区综合治理,一个个“文化微空间”正在同步推进。小区内,绿化、停车被整饬一新;小区周围,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引入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艺术家和居民一起,布局小型展馆、艺术画廊、读书会、音乐会等小型文化活动,形成多样共生的区域文化生态,丰实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