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游戏产业自主研发渐具国际竞争优势

2017-07-26 09:12:39|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今召开,数据显示去年沪上网游销售收入约564.6亿元 上海游戏产业自主研发渐具国际竞争优势

  上海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游戏时间”。7月25日,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在沪召开。一天之后,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将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目前上海游戏产业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又展现出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在这场游戏嘉年华到来之际,不妨先对游戏产业的动态预热一番,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日前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6上海游戏出版产业报告》中窥得一斑。

  数据:海外销售额持续增长

  意义:自主研发意识日益强烈

  去年上海网络游戏海外销售收入约为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与这个数据相对应的是,上海在游戏自主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2016年,上海自主研发网络游戏销售收入约为427.4亿元,约占国内自主研发网络游戏销售收入的36.1%,是全国自主研发游戏地区中的佼佼者。

  对比两组数据便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海的游戏自主研发优势已经逐渐转化为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一位上海游戏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近年网络游戏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扬帆出海”成了保持国内游戏企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选择。经过几年的发展,上海的游戏输出已经从当初比较粗犷的操作迈入精细化阶段,“集结出海”背后是日益提升的原创游戏品质与不断升级的海外运营发行能力。

  上海自主研发的游戏《少年三国志》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的网络商城畅销榜中位列前十;更有不少“上海制造”顺利打入美国、日本等游戏强国,累计登顶超过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畅销榜。“一些游戏在做精做强内容之外,也不断拓展着产品的付费挖掘能力,这里面包括获取用户,在产品设计中满足用户需求的努力,背后折射的是数据和资源积累,以及数值系统匹配的用心。”上海伽马匠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分析师王旭说。

  数据:网游销售收入增速放缓

  意义:从跑“量”提升为赛“质”

  2016年,上海网络游戏销售收入约为564.6亿元,同比增长13.1%,连续多年保持正增长。但相较于前年30%左右的增长率,去年上海网络游戏整体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在业内人士看来,增速放缓是上海游戏产业迈向成熟的阶段性标志———首先,基数增长到较大规模,增速放缓是正常规律。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折射出坐享人口红利的“跑量”时代已然过去,精品化战略的意义被放大。

  “在成功的游戏创业者的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一句话———你的成功不在于你现在做什么,而在于过去十年你做了什么。”在王旭看来,目前本土游戏市场中,经验、技术以及资源的积累已经成为检验一个游戏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指标,而这背后呼唤的是从业者的“专注力”。

  纵观去年的游戏市场,流量瞬间爆发又立马沉寂的“流星爆款”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具有用户黏性的精品。而“黏”住用户的是作品在剧情编排、角色设计、世界观构架、配音、配乐、交互体验、宣传发售、用户推广等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

  数据:移动游戏成主要增长动力

  意义:垂直细分品类成竞争重点

  去年上海移动游戏市场占有率约为35%,结合国内游戏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16年移动游戏已经成为国内游戏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

  移动平台的强势崛起映射的是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玩家“游戏习惯”的变迁。越来越多游戏人意识到,不少95后、00后玩家可能从没经历过长线、黏性极大的重度游戏时代,对他们来说游戏中的创新玩法与社交体验比“炫技”与“胜负心”更重要。

  游戏行业也有“年轻焦虑症”,平台变化催生的新玩家与新期待,让垂直细分品类成为市场竞争热点,风格各异的游戏不断扩充着玩家的选择范围。二次元游戏便是一例,去年一款面向“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二次元用户的游戏,在激烈的游戏市场中脱颖而出,带动了上海移动游戏销售收入的增长。与一些游戏重玩法、轻剧情不同,二次元游戏更注重虚拟世界的“浸入感”,以及建立玩家对游戏角色的情感认同,因此在“文戏”上更下功夫,情感体验也更为丰富。

  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刘伟本人就是一位二次元的爱好者。他向记者透露,公司从2011年开始就专注于二次元游戏,但是近年获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年轻一代玩家的崛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