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未央 镜头下的惊艳时光

2017-07-19 08:53:53|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废墟”夜未央——席子镜头下的惊艳时光

  夜晚是白天的反转,城市的夜晚蕴育了城市的性格。对摄影家席子来说,行走于夜幕下的上海街头,抓住城市夜晚的瞬间,记录时光变化中的夜上海,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日前,一场名为“上海夜里向”的摄影展在洛克外滩源的协进大楼举行,席子拿出他多年积累下的无数上海夜景作品,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上海老城厢夜游。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莫干山路,背景灯火通明的大厦与散乱的自行车,一半是斑斓,一半是琐碎

  席子,大名席闻雷,平面设计出身,摄影算是半路出家,用他自己的话说,“2007年才用上第一台单反”。拍摄上海风景的摄影师千千万,爱拍夜景的也为数不少,但席子不爱往外滩、南京路、陆家嘴那些热门地点跑。这位“废墟爱好者”整天背着大包小包穿梭在石库门的弄堂街巷,记录下无数现在已经拆除的旧城、旧屋,也抓住了大量仍在弄堂里热闹着的市井烟火。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席子式“自拍”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席子谈起拍摄每张照片的来历,不经意间就勾起许多有趣的回忆,他也不吝分享这些往事。多年前席子受到加拿大摄影师Greg Girard的启发,后者拍摄的《PHANTOM SHANGHAI 》令他惊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加拿大摄影师Greg Girard的影集《PHANTOM SHANGHAI》

  一个外国人尚能用如此美妙的手法记录上海的城市变迁,在弄堂里土生土长的席子,觉得自己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他的摄影集《上海屋里厢》。

  有人质疑席子为什么总拍些“破破烂烂”的东西,也有人骂他:“你知道你拍的照片里这些生活在弄堂里的人有多苦吗?”席子坦言自己也是在弄堂里长大的,对这个环境里的生活都具有切身体验,而后来的年轻人对这些生活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因此他更希望能留住这些历史瞬间。“不管这些老房子是好还是一般,它们存在了几十年,留一张影像是我能做的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安庆路的雪景,可遇不可求,老式屋顶留住了积雪之美

  有一次席子去会馆码头街拍摄,凑巧当天水管爆裂,地面上一片汪洋,却意外留下一幅美妙倒影。有居民看见席子拿着相机和三脚架,误以为他是新闻记者,还连声夸赞:“我们才报修,你们记者就来了,可真快!”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会馆码头街,一场意外留下的美妙瞬间

  彭泽路的弄堂里,有现在已经罕见的拱圈门。席子介绍的时候故意问:“知道右下角的木材是做什么用的吗?”最后还是他自己揭开谜底:那是被拆除的老虎灶。所谓老虎灶,是过去专门卖热开水的店铺,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现在已经被淘汰绝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彭泽路的拱圈门十分别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老虎灶是专门卖热开水的店铺,现在在上海已经绝迹

  万春街是静安区的一条小弄堂,看起来并不起眼。席子透露,这条街上曾经住着中国动画片的开山宗师——万籁鸣、万古蟾兄弟。1940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创作完成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他们的代表作《大闹天宫》更是影响深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万春街一角

  回顾自己过去的作品,席子说挑不出最满意的一张。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以系列的形式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中记录变化”。有观众指出席子的拍摄风格千篇一律,他承认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席子认为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因此他将拍摄的主题表达方式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他的艺术坚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铁路新村,墙上的“小儿洗澡”涂鸦与现实相映成趣

  谈到今后的拍摄,席子表示会考虑拓展更多的表达手法,甚至不拘泥于“夜晚”,更多地走向“白天”,去捕捉上海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供图/席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