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传统戏曲在当代最美好面貌

2017-07-03 07:05:4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以戏曲“像音像”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振兴传统戏曲工作正在全国展开

  留住传统戏曲在当代最美好面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昆首度演齐的“临川四梦”热度一直从去年延续到今年,让中外观众感受到中华戏曲的魅力所在。(上海昆剧团供图)

  如果说此前的“音配像”,是流派传人为已故的京剧艺术大师的声音绘上鲜亮的时代倩影,让受到时代、技术制约的残缺资料得以“完整”,那么“像音像”则着眼将来,不让前一代人的遗憾重演,及时留下当代戏曲名家的“完美”状态,留待后世欣赏品味,学习传承

  京剧传统戏《西厢记》戏迷再熟悉不过。可今年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的版本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扮相表演,还是声腔念白,都比往日现场录像精致。这背后,是当下京剧界最具代表的表演艺术家,以“像音像”形式反复打磨的结果。单是叶少兰饰演的张生执扇与赵秀君饰演的崔莺莺初遇一段,就录了不下20遍。“像音像”天津基地艺术总监、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李少波告诉记者:“如此的高标准不仅是为艺术家自己留下最精彩的表现,重要的是也展现了当代人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推出,戏曲人在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上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并在抢救、整理和改编中让一批老戏实现创新性发展,重焕青春。眼下,以戏曲“像音像”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振兴传统戏曲的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当代戏曲人正趁着政策利好与新一代观众崛起的东风,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华彩。

  “像音像”工程实现创造性转化,舞台不再是“遗憾的艺术”

  从前都说“舞台是遗憾的艺术”,哪怕攒了满台的好角儿,赶上哪个演员嗓子不在状态,琴师音没调准,哪怕是念白的尖团字说错了一个,都称不上“完美”。技术发展到了今天,戏曲“像音像”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接近“完美”的保存途径,那就是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首先在舞台取像,然后在录音棚根据录像的节奏和感觉进行录音,最后由演员本

  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录最终影像,从而分步将舞台上的表演、演员的唱腔都以最佳的状态保留下来。

  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第一批参与“像音像”工程录制的戏曲演员共102位,入选剧目达到127部,参演者几乎都是60岁以下的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获得者。李少波说:“他们都处在个人艺术生涯的最好状态,如果再不抓紧为他们留下完成的艺术记录,可能就来不及了。”如果说此前的“音配像”,是流派传人为已故的京剧艺术大师的声音绘上鲜亮的时代倩影,让受到时代、技术制约的残缺资料得以“完整”,那么“像音像”则着眼将来,不让前一代人的遗憾重演,及时留下当代戏曲名家的“完美”状态,留待后世欣赏品味,学习传承。

  “像音像”工程也是对当代戏曲传承状况的一次检阅,是流派艺术的一次高水平集结。李少波说,单是程派名剧《锁麟囊》,就要录制张火丁、吕洋、刘桂娟、李佩泓、迟小秋等多个程派传人的版本。

  今年4月,“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正式“开工”,梅派青衣史依弘的《贩马记》与余派坤生王珮瑜的《失空斩》先后完成了录制。《贩马记》也名《奇双会》,梅兰芳曾与俞振飞多次出演京昆合演。这一次,史依弘特别请来70多岁的昆大班老艺术家、俞振飞传人蔡正仁合作。她说:“要紧的是为老艺术家留下宝贵资料。”

  把过去一次录制的过程分三步走,也让艺术家们重新检视那些张口就来的“拿手戏”。不少名角儿感慨录制“像音像”又如同经历了一次“大考”,从“唱念做打舞”分块面找不足。“最难录的是武戏!”作为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元喜跟记者感慨,不同于电影可以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录制,戏曲必须一整段一整段地截取。而录音棚也不比剧场,分轨录音也放大了声音里的瑕疵,一个音没录好都会被叫停。在这样的反复磨合中,一出大戏通常一录就是小半个月。

  据悉,“像音像”计划将用五年时间,录制完成350部剧目。

  “老戏新演”完成创新性发展,让传统艺术成为当代生活方式

  如果说在戏曲市场上,十年前的昆曲唯汤翁《牡丹亭》独领风骚,那么去年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昆首度演齐的“临川四梦”四出完整大戏,足迹不仅遍布国内各地,更在比利时、捷克、美国的海外音乐节、高校里赢得无数掌声。

  对于当下观众来说,昆曲的“慢”不再是一种“过时”,而成为快节奏都市生活里一道不可或缺的“老火慢炖”。“临川四梦”在广州首度亮相,1700座的广州大剧院连演四天总票房达到百万元,打破了该剧院的戏曲演出票房纪录,而到了今年的《长生殿》这个数字更是直逼120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感慨:“过去我们是主动送戏到高校、社区,如今却有接不完的演出订单,剧场经理甚至追着我们问明年的演出计划!”而年轻人也从过去看普及讲座里的《牡丹亭》折子戏还嫌长,到去年连续四晚做满汤翁“四梦”。

  不止上昆,近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出了《桃花扇》,苏州昆剧院推出了《白罗衫》等。昆曲界在结合青年人才培养的同时,注意挖掘和整理老戏,让昔日濒临失传的昆曲迎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春色满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