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共享雨伞一把难寻

2017-06-28 09:49:04|来源:人民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沪共享雨伞一把难寻 OTO雨伞:遗失率近“百分百”

  据《劳动报》报道,申城的梅雨季已至,时断时续,忽大忽小的雨水,常让市民们猝不及防。在不少市中心区域,市民因雨水而滞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按理,此刻应是共享雨伞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段,可市民向劳动报记者反映,与密密麻麻的单车相比,“共享雨伞”一把难寻。

  记者了解到,由于共享雨伞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少有大额的融资,企业也因此缩手缩脚,投放量更是极其有限,无法起到集聚效应,而有计划的企业,投放日期也一推再推。另外,共享雨伞还面临着道德风险的考验,雨伞的遗失率居高不下。

  OTO雨伞:遗失率近“百分百”

  其实,在今年5月下旬,已有公司在上海投放过“共享雨伞”,但上线仅一天,便受制于多方因素被“叫停”。彼时,魔力伞、OTO共享雨伞等纷纷表示,将在6月登陆上海,但至今难觅踪影。记者了解,盈利模式模糊是各家公司难以实现快速、大力推广的原因。

  “共享雨伞会有它的市场,因为我们总是‘伞到用时方恨无’!”OTO共享雨伞创始人刘开俭向劳动报记者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2015年,他突逢暴雨,又没有带伞,为了应急,只得在便利店,花高价买伞。当时,刘开俭意识到,将雨伞共享起来,会是一个突破口,而2016年共享单车逐渐被认可,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目前主要还是盈利模式模糊,共享雨伞究竟该如何共享,还需要花时间去摸索。”刘开俭指出,租金该不该收、有桩还是无桩、是否需要定位及投放多少数量才合适等,公司都在逐个试点,而整个行业目前也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或许,正是由于看不清楚未来的盈利方式在哪儿,在共享雨伞领域,目前尚无较大规模的融资产生。

  6月初,刘开俭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三无”雨伞,结果雨伞全部遗失。6月中旬,又是100把,结果遗失率再次接近“百分百”。“积极的看,这证明了雨伞的需求,但道德风险对于项目而言,高了一些。”他表示,后期再推广时,可能会采用有锁或有桩的形式。

  谈到企业的盈利模式时,刘开俭介绍,共享雨伞只是平台的业务之一,希望通过雨伞的分享,能吸引一些广告投入。至于雨伞市场的规模,他坦言,“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时难以说清。”

  魔力伞:商场写字楼租金太高

  “梅雨季是最佳的使用点之一,从需求上,共享雨伞是站得住脚的,不是一个‘伪需求’。”魔力伞创始人沈巍巍向劳动报记者透露,魔力伞将于7月初或中旬登陆上海。然而,这与原定的时间要推迟了半个多月。

  推迟的原因,是铺设的成本过高。沈巍巍向记者透露,魔力伞是主打有桩的共享雨伞,原计划是瞄准商场、写字楼等人流密集区,但有桩的设备入驻这些地方,物业都要收取一定的租金,有些高得离谱。“雨伞本身的押金和使用费都不高,铺设成本过高的话,很难长期盈利。”沈巍巍表示。

  “端口化”“小而美”或是出路

  “共享雨伞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要解决如何流转的问题,特别是借与还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田林指出,雨伞不同于单车,一旦使用者随意丢弃起来,下一个用户就无法顺利共享,也就无法实现流转。

  因此,田林建议,共享雨伞最好应实现“端口化”管理,将归还地点固定化,让市民清楚的知道,在哪里可以使用共享雨伞,在哪里又可以归还。

  至于共享雨伞的市场规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向华认为,由于市民在雨天的出行方案较多,导致雨伞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因此,她指出,共享雨伞市场的规模,更适合应对特定的消费场景,比如应急或短距离出行等,企业一味追求做大做多,未必明智。

  基于此,田林认为,企业可以适当缩小范围,走“小而美”的路线。“比如就在几幢写字楼之间,或特定商圈,这样范围小了,伞集中了,流转率才会高。”他表示。

  据悉,OTO共享雨伞下一步希望通过引进融资,量产“取还设备桩”,采取有桩投放,以便收集和追踪共享雨伞的相关信息。刘开俭告诉记者,目前已与几家众创空间达成了合作意向。

  沈巍巍则告诉记者,公司也与多家餐饮连锁企业达成了意向,首批将在上海投放1万把雨伞,如果顺利,有望在上海大规模投放50万把以上的共享雨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