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银幕增多 票房去哪里了

2017-06-21 08:51:42|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观察 | 银幕增多了,观众增加了,票房去哪里了?

  2017年,中国电影依然在艰难“爬坡”。好莱坞强片林立之下,国产电影虽然百般努力,但仍然未能守住50%的市场平衡点。究竟是什么在左右中国电影票房?感性电影和理性数据之间如何建立有效桥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6月20日,在《观众数据和电影制作》金爵电影论坛上,中外电影人从电影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众观影行为洞察、品质电影的制作管理提升等诸多方面展开探讨。

  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要素是什么?

  与成熟的北美市场相比,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分享了《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影响要素分析》的演讲。

  陈沁提出,因为消费习惯相对稳定,电影质量也较有保证,所以北美市场与电影票房正相关的核心要素是总消费的变化,票房会随着整个消费市场的浮动而调整。中国市场因为与国外的城镇化进程不同,居住环境不同,消费习惯也非常不一样。因此,分析中国电影市场时更需要从需求端的细节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市场的各种发展现象。

  陈沁认为,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五个核心要素为“潜在电影观众人口、城镇居民总消费、电影投资占娱乐投资比例、电影质量、影院票价”。

  陈沁建议,当“供给”已经不再是短板,“需求”将长期成为制约票房增长的因素,应跳出产业视角,提升电影相对其他娱乐产品的市场热度。但将人们拉回电影院,关键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

  观众多了,但票房增加有限

  过去一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有限,观众都去哪里了?

  论坛上发布的《2016-2017中国电影观众行为调查》显示:尽管2016年有8000余块银幕的增幅,2017年1季度又新增了将近3200块银幕,但所能激发的观众反应有限,说明中国电影通过影院新增来带动观众增长的方式有效性已经不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凡影创始合伙人、传播学博士李湛总结《2016-2017中国电影观众行为调查》研究成果。

  这是否意味着去影院看电影的人减少了?调查显示,实际上影院观众并没有减少,相比之下,去年影院观众只占城镇人口的30%,今年提升至了43%,说明有更多的人走进了影院;然而,影院观众的年均观影频次却有所降低,也导致了总票房上增长有限。

  市场调查显示,无论是对于国产电影还是进口大片,2016年观众整体知晓电影的比例在下降。当影院在快速增加,观众却未能有效的接触到电影的上映信息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影院的空置率提高。“根据凡影内部的监测数据来看,2017年观众知晓电影的情况仍在降低。”凡影创始合伙人李湛认为,这才是当下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成“逆袭”,中国电影路在何方?

  自1994年国内引进首部美国分账影片至今,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的正面交锋已经超过20年。特别是自2012年“中美电影新政”启动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在国内本土市场上的竞争与较量愈发激烈。

  据统计,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主导地位;2016年,国产电影票房在总票房中缩水至58.33%,但优势尚存;今年以来,这一比例继续缩小,已失守50%的市场平衡点。中国电影能否在下半年发力,稳住自己的半壁江山,甚至完成“逆袭”?

  在迪士尼工作了二十年的市场专家Ted Skidmore认为,要搭建起电影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创作和营销的过程中,需与观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并且还需要提炼出每部电影的核心策略,让观众接触到的信息变得简单生动。“在每部电影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之前,先确定市场‘定位’,再提炼核心策略,便是决定一部电影市场成败的首要节点。”Ted Skidmore说。

  著名导演兼制片人黄建新表示,当下中国电影行业的监制或制片人在管理电影花费上,最大的一部分精力是在平衡演员价格与收益。他认为,明星应当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而不是仅仅通过网络流量来判断,一个高片酬的明星应当担得起高收益,否则就是不值得。

  提到与好莱坞合作的经验,黄建新表示受益匪浅。比如,好莱坞拍摄计划工作表的严格安排与执行,把每一天的时间都有效安排出来。之后,他在《建国大业》中尝试了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也有利于演员安排档期。

  在与会嘉宾看来,除了做好市场营销推广,找准受众定位,中国电影还需要在工业化体系上进一步打磨、提升,才能以更好的品质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