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试验"楼组自治金" 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

2017-06-09 07:46:31|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区县新闻】静安试验"楼组自治金" 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今年做了个小试验。他们在辖区三个居委会选择三栋居民楼,向楼里居民筹集“楼组自治金”,资金用于楼组公共事务。“街道的意思,每个楼组只要筹满500元就算成功,成功了,街道就再配比一点资金。”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说,最终三栋楼分别筹集了2万多元、5000多元、2000多元资金。

  新福康里小区39号楼81户住户有70户出钱,户均出资305.7元。楼组长李碧华的小本子上记着每家出资人的名字和金额。小本子往前翻,可以看到过去十多年的记录———这栋楼一直都有居民出资解决楼组问题的习惯。

  6月6日,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发展基金成立,在基金的筹划阶段,正是楼组自治金试验让他们心里有了底。和街道合作开展楼组自治课题研究的复旦大学课题组从李碧华的小本子里看到“基层民主资源”和“社区社会资本”,他们认为,那是成立和维持一个社区基金的核心要件。

  社区基金会,难的不是筹资

  2014年上海市委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课题调研,最终形成一系列制度成果,包括鼓励街道、乡镇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会,为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条件。

  上海基层社区花了一段时间消化理解这个新名词。基金会大家都了解,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中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类,前者面向公众募捐,后者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社区基金会通常是以非公募性质为主,面向特定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募捐,资金用于所在社区的公益事务。

  魏瑛介绍了街道和居民区的想法:“社区基金作为用于社区治理的资金池,意义在于动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按目前的规定,原始基金200万元就能成立非公募基金会,不论是政府出资还是向社区单位募款,想要筹到原始资金不算难。难的是在后面,基金会以什么标准开展社区服务?怎么保证它规范运作?简单地说,社区有没有花钱的需要和花钱的能力,有了资金池以后能不能做到‘有出有进’的持续运作?”

  楼组自治金试验,部分地回答了这种担心和疑惑。

  “自筹、自管、自理”

  2011年起,石门二路街道推出一项基层自治特色工程“两小”项目,也就是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小小实事惠民生”和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要义的“小小项目显文明”项目。街道每年为每个居民区准备3万元自治金,作为开展“两小”项目的引导资金,如果不够用,居民区自己想办法。

  区区3万元当然是不够的,但它一点一滴培育着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素养。新福康里39号楼每年都要开展改造项目和公共活动,小到慰问楼道里某个生病的居民,大到自费聘请保安、改造楼宇吊顶、粉刷楼道外墙,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这些治理需求来自于居民,最终也都通过各家各户筹资的方式得以解决。颇有公信力的楼组长和居民们自发组成的议事机构“楼组议事会”,让39号楼形成了管理楼组自治金的规章制度。石门二路街道为“两小”项目定下了这样的操作流程:申请—定下来—审核审计—签合同—落实实施—监督—现场考察验收—听证会—街道检查、验收—竞争评比。

  以楼组为单位的自治金和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基金会有相当的相似之处,它们都要求社区治理主体“自筹、自管、自理”。这个资源动员过程,不仅是为了获取公益资源,更是为了推进社区参与、重建社区公共生活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它最终将促进社区社会交往,提升社区社会资本。

  楼组自治金的倒逼

  在“两小”项目基础上,石门二路街道今年尝试开拓以居民自发筹集为主的楼组自治金,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次资金筹集。资金交由楼组长保管,新福康里39号楼的居民丝毫没有顾虑,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自治方式。

  “通过楼组自治金试点,街道知道即便没有政府和企业的大额资金支持,部分社区仍然有源源不断筹集资金的能力。如果要在街道层面成立一家社区基金会,这种可持续性是最重要的。”魏瑛表示,楼组自治金今后将在居民区推广,如果社区出现了众多以楼组为单位的小资金池,那也会倒逼街道成立一个透明规范的资金平台,以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社会资本。

  石门二路街道没有成立独立的基金会,而是发起一支社区基金,隶属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分会,作为慈善基金会的一个专项基金来运作。

  这与沪上已有的众多社区基金会不太一样,市级大型基金会的管理网络和运作经验,有助于减轻基金的管理成本。石门二路街道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从法务、管理等众多环节推敲了这一创新合作。街道表示,社区发展基金将通过居民自筹、社会捐赠、举办公益集市等形式进行资金众筹,形成“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的良性循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