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作家:选对“火柴” 点燃00后阅读热情

2017-04-10 13:07:36|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文化大文字】沪作家:选对“火柴” 点燃00后阅读热情

图片说明:教博会现场,传统纸质书籍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都说00后是真正意义伴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其实,他们对于传统纸质书籍的热情仍在。前天,第十四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有作家提出,不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籍阅读,都是学生们汲取精神营养的良好方式,应该根据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需求,整合新技术和新平台,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青少年走近传统文化。

  国内青少年阅读量不逊欧美

  信息化时代到来,读者到哪里去寻找?过去的10年时间里,国内不少图书出版从业者,都有与浙江少儿出版社社长汪忠类似的担心。汪忠表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确实给出版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令人欣慰的是,过去十年,国内童书的出版“逆势上涨”,形成“黄金时期”。以2016年为例,童书出版占据全国图书出版总量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长超过26%。“足以见得,纸质书籍仍在读者心中,尤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CEO张韫带来的该公司信息化平台采集的一组数据显示,眼下,国内的00后乃至10后青少年阅读书籍的数量与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一致。而且青少年阅读的书籍种类里,中国作家撰写的书籍占比54.04%,其余书籍分别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英国等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中国作家的书籍比例会不断增加。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更重要

  在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眼中,青少年的阅读热情仍在,但他们的阅读面临困境,比如缺少阅读的时间。此外,时下图书市场种类琳琅满目,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好书也是一件难事。在他看来,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凝练出的人生精华,读者从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精神收获,这些都将跟随读者一生。

  作家叶永烈也说道,除了好的文学作品,青少年还应该广泛涉猎科普读物。从科学类书籍中,青少年可以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一次带领学生到法国巴黎的游学经历,让复旦附中语文教师黄荣华至今难忘。在巴黎一所将汉语作为必修课的学校里,竟然没有一名学生能够说出两位中国诗人的名字;而复旦附中的学生谈起雨果、伏尔泰等法国作家时都能侃侃而谈。

  黄荣华一直坚持古诗文教学。他举例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文化,是指相信自己并通过不断的修炼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修身文化是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通过对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和思考,能更好产生前进的力量。”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有待改变

  “网络上也能读到优质内容,并进行分享。”叶永烈鼓励自己的孙辈阅读纸质书籍,也支持孩子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阅读。

  “读屏时代”给阅读方式带来了变革,汪忠认为,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而言,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例如0-5岁时主要以亲子阅读为主;5-7岁时,家长也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读书,经典的童话寓言、优质的童书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内容;到了二三年级以后,孩子逐渐走向独立阅读时期,这时候,包括《十万个为什么》在内的许多优质儿童读物,都将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好朋友”。

  上外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语文教师樊阳坚持人文行走课程已经有25年多了。从1991年开始,他就自行设计行走路线,把文学作品、人文知识等通过路线串联起来,让学生阅读书籍、对话历史。他说,“网络原住民”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知识丰富,但掌握的知识过于碎片化;他们善于自我表现,想象力丰富,但缺少时间概念,更缺少实践能力。

  “这给语文教学和读书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樊阳说,语文教师应把以听、背、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将原本单一的、学科之间割裂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科之间融合、有序而开放的教学方式。

  汪忠表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将传统文化进行嫁接,关注孩子们的需求,满足他们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阅读的“黄金时代”将永远持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