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7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降成本,关键是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4月起,上海又一批降低企业成本的“组合拳”落地生效,在去年综合减负50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减税费将超过400亿元,并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进一步轻装上阵、活力迸发。
缩政府“腰包” 增企业效益
去年首次纳入营改增试点的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试点半年多,减负超3000万元。
在去年基础上,“真金白银”降成本近期又“放大招”。从4月1日起,上海在减税、降低社保费率等6方面打出“组合拳”。首先,落实国家各项减税政策: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范围由30万元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提高到50万元,做好国家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的政策落地,着重做好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行业“营改增”试点工作。
其次,实施新一轮清费措施,进一步取消或停征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本市设立的内河货物港务费等多项收费项目;清理由本市现行执收、纳入地方管理的10余项涉企收费项目。目前上海企业的行政收费占比为12.2%,在全国处于末位。
再如,继续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比例:在不影响参保人员待遇水平前提下,自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4月30日,阶段性下调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0.5个百分点,制度性降低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0.5个百分点。
另外,上海还将深入推进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建立天然气价格上下游市场化谈判机制,努力降低天然气采购成本;根据国家要求,在今年4月下调本市工业用户天然气价格。
“组合拳”既出,减负效应可期。据介绍,去年上海为企业综合减负500亿元左右,今年将继续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力争新增减负超过400亿元。
简行政权力 释市场活力
除了实实在在减税降费,到政府部门办事的时间、人工等跑腿、耗材成本也是企业一笔不小的负担。
记者发现,上海此次降成本“组合拳”,一大侧重点就是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在上一年取消调整审批事项384项、评估评审142项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上岗证,取消行政审批等事项33项;取消新建住宅通信工程配套建设收费标准等3个经营服务性项目的政府定价管理;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巩固深化评估评审机构与政府部门的脱钩改制工作;全面推行出口退税全流程无纸化和办税事项全城通办,加快实施“网上申领+就近取票”……一记记实招,剑指企业跑腿办事中的一个个难点、一处处痛点。上海市税务局巡视员胡兰芳举例说,原来如果一家企业注册地在奉贤、经营地在黄浦,申领发票需要开车一个多小时从黄浦跑到奉贤;全市通办后,企业只要在网上申领发票,在全市27个大厅就近领票即可,从而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中小企业创业者最怕政府部门刷存在感,今天让你去签个字、明天又要去补一份材料。”在静安区从事虚拟现实行业的灵匙科技创始人倪杰说,如今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打交道的成本明显降低,“大量的前置审批、认证、变更流程都简化了,企业的自由度大大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降企业负担 优管理服务
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站式搞定货物通关,整体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至3个工作日缩短为6至10小时。
左边是国检,右边是海关,走进刚建成不久的上海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关检联合申报大厅。3月底,中心启动试点运行,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进口的一批价值178万元的药品,在这里顺利通关。
作为上海首家机场区域以外的空运货物海关监管场所,该中心把机场货站和监管仓库的功能延伸到了高科技园区。企业货物整体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至3个工作日缩短为6至10小时。各种“一站式”服务在上海各区正渐次落地。3月2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受理窗口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落地,企业注册商标“京沪两地跑”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这个窗口,每天上传企业申请注册的商标名称、数量等信息,第一时间帮企业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拿号占座”,真正落实“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透过这套“加减法”,可看出上海在谋发展效益的同时,更重谋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动能。而在“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同时,对市场主体的管理和服务则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