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29日电(记者李荣)上海的嘉定、金山等区,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记者近期实地走访了基层的干部和居民,问他们,文明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总括起来,就是在日常、在餐桌、在人际交往中,一些陈规陋习要“移风易俗”,传统的好东西要“留风守俗”,已经淡忘的、却对现在有益的,要“寻风觅俗”。
说起移风易俗,嘉定区南翔镇红翔村67岁老阿姨高定娟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不少陈规陋习,其实追溯到其源头,也有“人之常情”的合理因素,但是后来“做过头”了,过分了,就需要改变。
她回忆说,过去在农村,有人结婚、小孩满月、老人亡故等,都是大事。喜事大家热闹一下,丧事大家表达一下哀思,都是“人之常情”。但有一段时期,大家却“攀比”起来,哪家人结婚,邻居关心的就是“喜酒摆几桌、婚车是什么牌子的、谁送的礼金多”之类,如果周围有人家此前摆酒超过20桌,自己摆18桌就觉得“坍台”(沪语“丢人”之意)。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吃个饭、坐个车都是平常事,这就给移风易俗创造了条件。村里多年之前就建起了公共会所,场地很大,从村里烧菜手艺高的人中选出10多位,经过厨艺培训组成村里的厨艺“大师团”。现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基本都是在会所,多种“菜单”组合自己选,既方便又实惠,在村里大家也有照应,“回归了事情的本来”,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传统风俗里的“佳风美俗”多得很,应该留下来、传下去。在采访中,不少老人都说到了过去“家长对小孩做的规矩”。72岁的刘须高老人说,“做规矩”的背后,其实是人的感情和人的诚意。他的话马上让65岁的李彩英有了同感,他们都说起了家里餐桌上的一条“传统规矩”:让家里的长辈先动筷。“这就是礼貌和分寸,也是人情上的体贴和温暖”。
嘉定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还特地编写了一本《家庭礼仪通俗读本》,其中就包括“有吃相”等一系列餐桌礼仪。嘉定区文明办的人士说,餐桌上有礼貌、有分寸的人,他的餐盘“肯定也是有礼貌的”,不会胡吃海喝,也不会浪费。
还有一些好风俗,在都市生活的“变奏”中,有点远了、淡了,需要“寻风觅俗”把它们找回来。上海金山区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里就在倡导“把好习惯找回来”。
廊下中华村77岁的李菊观老人,烧得一手好菜饭。她笑着说,菜饭姓“菜”,一斤米、一斤菜,配上个一两肉丁就可以了。如今的人们崇尚“大鱼大肉”,总认为肉多放点是好的,其实反而少了“菜香”。连烧菜饭,也需要“返璞归真”,找回“好风俗”。
还是在廊下,有一处叫作“涵七”的农家乐,农家乐里的老父亲就担心,城里的客人吃喝时间长,到他家借宿,会影响他早睡的习惯,“来农家乐,何必再熬夜?年轻人,早点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