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日的“部长通道”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游客不满足于去传统景点旅游,非景点的游客已占近80%。为此李金早表示,要建立适合全域旅游时代特点的现代旅游治理机制。(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过去一说到旅游,似乎专门指的就是到那些以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等为主要内容的著名景区景点。也正因为如此,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这些主流的景区景点往往人满为患、摩肩接踵,由此也带来诸多的问题和弊端。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情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说法,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整个旅游结构中,非景点旅游也就是到景点景区之外的旅游,游客数占了将近80%,
“非景点游客”占据游客总量的八成,意味着旅游拐点的到来,不管是对于政府,游客还是旅游目的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从游客的角度来看,这说明大家不再愿意一窝蜂似地往那些著名的景区景点跑,而更加倾向于寻求旅游的个性体验和旅游质量。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旅游内涵上的一种升级换代,更加符合旅游的宗旨和本义。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舍弃传统的景区景点去往人迹稀少的非景区,长远来看将对国家整个的旅游市场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比如原来一些无人问津的山区、村寨,现在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势必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带来影响,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在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就业等等方面给当地带来实惠。此同时,这些非景点景区游客的增加,也意味着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原住民们跟上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在保留当地旅游亮点的同时,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对于这些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待外来游客的非景区景点地区,接待游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很难避免矛盾、纠纷和冲突的发生。实际上,随着现在游客旅游“地盘”的扩大,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多次出现,比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损坏了当地居民的庄稼、蔬菜、果树等等,导致双方矛盾和纠纷的产生。这不但对“非景点游客”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非景区景点的当地居民在接纳外来者的宽容度上,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到底,旅游拐点的到来,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做好及时地调整和准备,才能把握主动,推动旅游事业和旅游经济良性和健康发展,并且各取所需,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