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松绑新政频出 解决人才改革“三不”问题

2017-03-08 09:12:50|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2017年3月2日,上海杨浦区发出该区首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发放对象是美国籍高级工程师殷允朋;2017年2月23日,上海长宁区首批三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产生,获得者是三位韩国籍飞行员;2016年12月13日,上海浦东新区首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产生,获得者是美籍华人、生物科技企业CEO毛晨。

  更早一点,2016年11月3日,法籍学者卓尔清拿到了全上海第一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两证整合”是指把原来的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人就业证整合为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简化办证申请材料,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人才重镇上海,在中国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敢为人先,不断创造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想方设法打开纳才之门。

  新政频出

  寻找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到2015年末,上海共有常住外国专家9.3万余人,2015年上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就业许可审批总量约为15万件,涉及近4万家用人单位。

  “两证整合”之前,到中国就业的外国人有时甚至分不清该办外国专家证还是外国人就业证。改革之后,外国人来中国就业不用再做选择题,申请证件的材料也得到简化,不用再提交单位申请函、许可存根、中外文个人简历等等。

  “两证整合”不是简单地合并两个许可,而是通过整合,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优化。今后,外国人来华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将实现统一管理,国家启用了“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一网”管理外国人来华工作,内容包括网上受理、网上预约、限时办结、实时查询、过程留痕、全程监察。正式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拟采用RFID卡,卡面注明照片、姓名、护照号码等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外交、公安、海关、税务、教育、人社等部门互通互认。

  为了实现“前台”和“后台”共同的整合,人才服务部门作了一番准备。近期到杨浦区的试点窗口办理业务的申请人会发现,原来的就业证业务被整合到了新增开的“外国人工作许可”窗口,流程上进行了新老合并,现场配备有中英文对照的叫号机、引导牌、流程图等。

  进入“科创节奏”的上海,人才制度“新”字频出,“两证整合”只是其中一桩。2015年7月,上海发布人才新政“20条”,成为科创中心建设总体行动的第一个配套实施方案;2016年6月,公安部出台十二条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新政,允许上海先行先试,降低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等;2016年9月,上海在公安部“十二条”基础上做改革加法,推出人才新政“30条”,对“20条”进行优化、加强、升级;2016年12月,公安部出台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新十条”,给予外籍华人居停留和永久居留突破性的便利,并把政策覆盖面拓宽到“双创”地区先行先试。

  上海需要依靠改革,摸索一套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寻找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放权松绑

  释放人才红利和科技红利

  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76.39万人。这支规模庞大的人才“雁阵”,有太多潜能尚未“引爆”,能否给人才“放权松绑”是问题的关键。

  上海市委组织部介绍,“我们把推动人才管理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推进下放权力、放大收益、放宽条件、放开空间上,努力把权和利真正放到市场主体手中”。

  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上海有“双自联动”的独有优势。上海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改革平台,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方面,上海正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纸变钱”的通道,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和科技红利。

  这种尝试是循序渐进的,比如,人才新政“20条”把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70%以上奖励给研发团队。但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净收入怎么界定?奖励标的怎么确认?到了“30条”,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其处置过程中直接费用后,其净收入的70%或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收益分配事先有规定或约定的,按照规定或约定进行———成果转化收益变得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

  有时候,一步不到位,两步不到位,还要等第三步。比如,人才“20条”提出,股权奖励收入可在五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人才“30条”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股权奖励递延纳税试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给予个人的股权奖励,递延至取得股权分红或者转让股权时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科技人才的税负,但目前个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高(最高达45%)的现状,仍然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市委组织部表示,类似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锁定“三不”

  提高政策的显现度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性问题,组织部门发现,改革中的难点与症结,往往在于“三不”问题,不协调、不配套、不落地,单个部门往往只能解决问题的一个侧面,具有跨部门的典型特征。

  2017年,上海将重点锁定并聚焦四个“三不”问题,着重提高配套细则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比如会同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界定”协调机制;会同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建立“全市人才培养计划”相互衔接机制,构建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资助体系,做到培养计划间“有衔接、有梯度、不重复”,提高培养资金资助效能。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须以提高政策的显现度和人才的感受度为目标。2017年,上海将进一步推动浦东张江核心园和杨浦区,开展人才办事窗口“无否决权”试点改革。尤其是在张江核心园,简化服务流程、整合服务资源、下沉审批事权,依托浦东国际人才城,建设高层次人才“精品服务”示范窗口,重点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便捷化的精品服务。

  同时,上海还将开展人才“30条”实施情况跟踪督查,拟采取“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督查调研。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30条”实施成效的全方位评估,包括政策知晓度、满意度、感受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