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巡回展将来沪

2017-02-28 11:53:43|来源:新民晚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印度文明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如果你是一名未来的考古学家,在清理21世纪初的遗迹时,你会选择什么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有什么东西能够代表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呢?从即日起至3月31日,上海博物馆向全社会征集最能代表当下世界的物品,并作为第101件/组展品,在“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中展出。据悉,这在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上也是首次。

  媒介不限可静可动

  “用100件文物讲述200万年的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的这个展览在全球巡展曾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其将最后一站放在上海博物馆,我们对此也非常重视,因而特别推出了一个向全社会征集第101件文物的创意,这在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上也是首次。”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我们此次征集的原则是媒介不限,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科技产品,但必须与当代中国密切相关,由中国创作/制造/研发,能突出上海特色为佳。同时是可展示或演示,如果是无形的概念,则需要有形的媒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实现,规模适合博物馆有限的展厅空间要求,展品的长小于4米,宽小于2米,高小于2.5米,并且不涉及商业品牌。”

  在杨志刚馆长看来,此次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打破了以往以文物精品展的模式,而更加以历史线索和脉络作为策展思路,用100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来串联起世界历史,并展现人类的创造力,这些策展模式也是非常具有新意的,“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在策划展览时候,主要是坚持三个面向:首先是面向人民,坚持免费开放,让文物能够‘活’起来,让更多人喜爱上博物馆,即使是此次大英博物馆的特展也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第二是面向世界,把中国文化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模式,展现给公众,同时也将世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引入展厅,此次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可以让观众很好地了解世界历史,特别是大多数人不太了解的历史背后的一些故事;第三是面向未来,我们不能简单的怀旧,因而此次展览特别向公众征集创意,我们将在4月组织专家对收到的方案进行评审,选出最佳的十种方案。如果你提出的方案在这十种之列,你将有机会获赠一份礼品,并受邀参加展览开幕仪式。我们将综合十种最佳方案以及我们专家的展陈方案来最终决定第101件展品。”

  巡回展6月底在沪开展

  据杨志刚馆长介绍,大英博物馆的“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展览将于6月29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而在此之前,这个展览将于3月2日至5月31日登陆国家博物馆。

图片默认标题

仪式性球赛腰带,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韦拉克鲁斯。

图片默认标题

萨珊国王狩猎盘,公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

图片默认标题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

  由于这个展览是一个全球巡回的展览,因而其大致面目已经基本为大家所了解。大英博物馆选择用100件文物回首上下200万年的世界历史。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记录着人们当时的重要转折点,像刘易斯岛棋子,发现于苏格兰的刘易斯岛,材质是海象牙,足有一千多岁了。这套棋子被视为欧洲文明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中世纪时的权力结构。棋盘上,最重要的棋子是国王,他们坐在装饰华丽的宝座上,手握宝剑。而士兵仅仅是一小块直立的牙板,代表了被强征充军的农民。

图片默认标题

刘易斯棋子,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

  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洪水记录泥板文献”,是全球最着名的楔形文字泥板,其高15.2厘米,宽13厘米,厚3.1厘米,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据说这块板上记录了世界文学史最古老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大洪水传说。1872年经破译后,发现其与《圣经》旧约诺亚方舟的内容相仿,因此引发各界热议。

图片默认标题

“大洪水”记录板,公元前700-前600年,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

  1515年,一头活犀牛被作为外交礼物送给葡萄牙的曼努尔一世,这可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踏上欧洲土地的第一头犀牛。丢勒为此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这可以说是现代早期最出名、最具影响力的动物版画了。问题在于,丢勒本人并没有见过这头犀牛,而是通过在葡萄牙看过犀牛的人的描述,总结出犀牛有“覆盖周身的鳞片”和“防护盔甲”,最终绘制而成。

图片默认标题

丢勒的《犀牛》,公元1515年,德国纽伦堡。

  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最为关心的还是此次展览中的中国展品。据介绍,此次展览中共有9件中国展品,像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青铜簋,元代的青花瓷盘,唐代刘廷荀墓的文官俑等等。其中文官俑出自唐朝名将刘廷荀的墓,其曾担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刘廷荀显赫而起伏不定的仕途正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无论内政外交,都成绩斐然,与中东阿拔斯王朝的阿斯兰帝国一起建立了西起摩洛哥东及日本的庞大的奢侈品专营市场。有意思的是,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是2005年深圳生产的一件太阳能充电器的节能灯,这也算是中国元素的一种展现,在以往的博物馆展览中很难看到。

图片默认标题

三彩文官俑,约公元730年,中国河南省。

  至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第101件”展品,目前还暂时处于保密的状态,估计要等到开幕那天才能见分晓。10月,所有的展品都要回大英博物馆修复、保藏,整个巡回展就将结束。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常瑞卿看来,这个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等、包容、开放的视角和态度来看待所有文明的历史。人类应该享受共同的文明,而不能局限于本位。任何一个文明都有着其它文明的文化因素,我们采取的保护和延续其发展,这或许是这个展览能够在全世界巡展时引起巨大轰动的原因。

  征集也是一种公共艺术活动

  “我觉得此次上海博物馆征集文物创意的互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共艺术活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说,“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与博物馆的机制之间有着一种耦合效应,也是当下语境里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的反映。因而,不能将简单地将101件/组作品的创意理解为策展策略,博物馆美术馆通过交互体验和公众参与,深化与发掘展览内涵、完善和提升展览品质的行为与手段不仅改变了人们在博物馆美术馆的阅读方式,更重要的,它让已经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就倡导的‘打破博物馆围墙’的理念得以在今天传播文化普泛化时代的实践提供了接地气的案例和样板。这也是公共艺术促进博物馆文化普及的一种实践,换言之也是博物馆策展机制对公共艺术公共性与公益化的协同与促进。”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中心执行主任、艺术家金江波则希望这101件/组作品,能够是一件综合性的展品,最好能够将人们的创意综合起来,“公共艺术关注的对象是个人,公共艺术参与的主体是民众,公共艺术的推动者是政府和艺术家,公共艺术与其说是一门艺术,倒不如说是对人驾驭社会资源能力的考验。此次上海博物馆向全社会进行征集,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次公共艺术活动,展品的意义将远远超过其本身,如果能够设计一种展品,将每个人的创意都能够融入其中的话,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而且通过这些人的再次传播,可以将活动的意义推向更高的层次。”(新民晚报记者 方翔)

  相关链接:部分博物馆的第101件/组展品

  足控汽车(2014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ManaratalSaadiyat美术馆)

  足控汽车的发明由阿联酋大学的一群大学生在2013年完成,它带有一个方向盘操纵杆、一个加速操纵杆以及一个刹车制动杆,驾驶者只需要用两只脚就可以控制整辆车。这项杰出的发明向世人展示出我们如何用物件来改善生活,也告诉人们通过开创性的概念和想法,我们如何不断为疑难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坂茂的硬纸管建筑(2015年,日本,东京都美术馆)

  2011年“3•11”地震过后,人们迫切需要的是为失去家园的个人以及家庭建立避难所。由此,日本著名建筑师、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坂茂便制造出了这些由“硬纸管”构成的空间。这些纸管的材质具有非常好的防水和防火性。他还在发生过天灾的卢旺达、印度、中国和新西兰建造临时住房、学校、避难所以及教堂。

  纸鹤(2015年,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

  九州国立博物馆选择纸鹤作为第101件展品,理由是人们祈祷更好的明天。

  熔融石英玻璃(2015年,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日立制作所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记录资料的媒介,即熔融石英玻璃,为后代保存珍贵的历史数据和资料,包括文化遗产、政府文件的文字以及图片数据资料。熔融石英玻璃耐高温,且防水。在常温下,它有长达3亿年的保存时限,每平方英寸可以储存1.5GB容量的数据。

  无线局域网络试验台(2016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选了一件被世界认可的澳大利亚创新产物作为第101件文物亮相本次展览。那就是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研究无线局域网络(WLAN)的试验台,它其实就是现代Wi-Fi的前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