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安评“上海标准”获国际通行证

2017-02-27 09:23:59|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药物安评“上海标准”获国际通行证上海药物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数据与国际互认

  几天前,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在科技部举行,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平台(GLP)建设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是承担单位之一,中心主任任进在会上介绍了该中心对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当她赶回上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好发来了GLP审核报告,罕见地没有提出任何大的问题和整改建议。

  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是我国通过国际GLP认证最多的机构,率先实现了安评数据与国际互认,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药物安评得不到国际认可的瓶颈,对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空气要经过“除尘关”

  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是药品进入临床试验前的必经阶段,这一环节有问题就不能进入人体试验,从而为公众用药安全把好第一道关。2011年,上海药物所成为我国首家整体通过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想知道小白鼠在这里的“衣食起居”吗?记者从头到脚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经过风淋消毒进入了动物房一探究竟。所有的物品必须经过灭菌消毒方可进入,就连这里的空气也做了除尘处理。每间鼠房有两扇门,人只能从清洁走廊进入,从污物走廊离开,一旦离开门会自动反锁。记者走进一间鼠房,室温显示为22.6摄氏度,这是小白鼠体感舒适的温度。这里很安静,每个鼠笼有两到三只小白鼠,有的喝水吃东西,有的睡觉,还有的钻在管状玩具里不肯出来。工作人员每天两次用手触摸饮用水瓶是否毛糙,既要确保它们舔一下就能喝到水,又要防止漏水。鼠笼底部铺了一层玉米芯,睡在上面比较舒适,还能保持干燥。

  每间鼠房有一个GPS同步时钟,与北京时间一秒不差。这样按秒同步的时钟,安评中心共有90多个。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关好一扇门,才会开启另一扇门,为的是保持空气压力差的稳定。这些细节都是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获得最具参考价值的数据。

  每一只小白鼠的给药量和相应生化指标,都可以查到真实的原始数据。这里有我国最早投入使用并得到国际认可的实验室信息管理、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即使最微小的修改也会留下痕迹。

  美国食药监局突击审核

  阿帕替尼是我国最早研发成功的抗肿瘤靶点药物之一,其临床前所有的安评实验都由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完成;国际著名药企阿斯利康也委托其对公司31项新药进行了安评并进入美国III期和英国I期临床实验。

  当这些药企不约而同拿着有说服力的安评报告前去美国申请临床实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产生了好奇。去年8月,3位检查官连续5天深入安评中心的每个角落。“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小实验室,没想到水平如此之高。”最后一天,他们当场宣布安评中心通过审核。

  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2002年成立至今,已完成260余项、1000药次新药的安评研究,从无退审记录。

  揭示多个中药毒性机制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1年曾限令不许进口马兜铃科中药,因为马兜铃酸会引发肾病,且机制不明。2008年,欧洲一些国家在麦子里发现马兜铃酸,引发恐慌。同年,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首次发现马兜铃酸导致肾病的机制是与人体内P450代谢酶和肾脏转运体蛋白的异常密切相关,从而“解决了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

  2001年,任进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来到上海药物所筹建安评中心。当时,任进带领团队对十几种中药毒性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多个常用中药的肾脏、肝脏、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和靶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牵头成立了首个中国药学会毒性病理学专委会,任进代表中国参与了国际毒性病理专业诊断术语的修订。

  这个团队还创新性建立了早期毒性发现体系,发现多个高效低毒结构。他们为恒瑞医药公司发现了一个明显肝脏毒性降低的化合物,即使与上市的国外药物相比,后来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均证明了这一优势,极有望成为我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