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拆违疏浚后,徐汇区探索增氧、曝气、微生物等生态生物技术治理河道老鼠横穿不湿脚,三月之后清见底?
“这条河环境最差的时候,老鼠横穿河面都不湿脚,全是垃圾和淤泥。”日前某下午,记者在位于徐汇区公共卫生中心旁的三友河畔看到,这条半年前还臭气熏天的黑臭河道,如今摇身一变,已经成为一条优雅的小型景观河,天气晴好时,河水清澈,隐约可见底。
三友河是上海中心城区一条典型的黑臭中小河道,整条河全长680米,河道最宽不过30米。由于河道上游污水井管道渗漏,同时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混接使污水也直接排入河道,大量污水造成了河水严重富营养化。加上沿河工棚等违章建筑内居住的人员常年向河中倾倒生活污水和垃圾,每到夏季,家住方圆200米内的居民都能闻到冲天臭气,根本无法开窗。
“中心城区不少河道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徐汇区建交委主任徐槟告诉记者,徐汇地处下游区位,上游各类污染源层层叠加带来的外部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周围都是居民区、办公场所和交通主干道,如何不动声色地将河道恢复原有的清澈透亮?
“先拆违,再疏浚,然后进行生态治理。”徐汇区市政和水务管理署署长沈秀观介绍,以三友河为例,去年9月开始实行河道治理,首先对河道周边的违建实行全面拆除,从源头切断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直接排放,接着对河道淤泥进行疏浚。待上述河道“硬件”的治理进入尾声,便开始同步对水质进行增氧、曝气等处理,并运用生态处理技术在水中添加可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来净化水质,辅助添加水生植物。去年12月,三友河在徐汇区率先完成了水环境治理,目前水面清澈度最高已达60厘米。
在另一条通往徐汇滨江的春申港,记者看到,相较三友河上秀气的“蓝盒子”曝气装置,春申港上的曝气装置则大得多,状似一座喷泉。不过,曝气装置在河道治理中并不鲜见,真正让春申港从劣V类水质跻身四类水质的“好帮手”之一,是一种名为“食藻虫”的微生物。
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邵为亮介绍,在对春申港进行消毒、底部淤泥活化等初步水体修复后,施工方紧接着就在河中大量投放食藻虫,每平方米投放量为3克至5克,约数百只。她告诉记者,这种微生物可有效处理水上悬浮物和水体有机物,自身会快速繁殖,能对水藻形成有效控制,提升河道的水体透明度。除了使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徐汇还尝试在河道尽头利用生态池,从源头防范污染源。具体包括物理沉淀、砂地吸附、水生植物过滤等三步骤,由此形成三级过滤系统。
不过,生物处理技术在河道治理中也存在局限。徐槟表示,只有当河道上游的外来污水来源小于自身水体总量的10%,且河道本身流速不快,生物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创新治理思维、治理方法和治理技术后,更需要创新治理机制。”徐槟表示,对中心城区来说,河道治理的技术和方法的确还有待探索,但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全市系统工程,从河道排水口、截流干管、市政管网、小区收集管,直至阳台排水管,再到污水处理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受纳水体污染黑臭。
“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以徐汇中小河道整治中的市管河道蒲汇塘为例,河道周边雨水泵站的排放口和管道分别由市、区两级政府负责管理,个别河道治理还需上下游各区和区内各部门通力协作方可完成。因此,需要市区、区区和各部门的三类联动,才能真正解决中小河道黑臭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6年,徐汇区环保局就对现有的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5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搭建了覆盖全区42条河道的水质在线监测站网,并通过手机APP 随时掌握河道水质动态变化。同时,根据老旧小区雨污混接排摸情况,结合旧住房综合改造和房屋大修等实施阳台污水管工程,多管齐下对河流水污染进行源头监管。
据了解,徐汇区列入建成区56条黑臭水体整治名录的河道共7条,列入全市471条631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名录的河道共8条16.07公里,相比郊区,需要整治的河道数量和总长度并不大,但在中心城区中实属可观。“因此,因地制宜,探索分类治理就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