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游婧(左)和吴纬(右)在浦东机场塔台控制室站着引导飞机起降、滑行。本报通讯员高劝摄
昨天凌晨,申城迎来今年首场雨夹雪。上午七八点钟早高峰时段,浦东机场停靠的飞机上已经附上一层薄薄的冰雪。除好冰的飞机一般要在15分钟内起飞,否则就会二次积冰。
在浦东机场T1航站楼南边,102米高的塔台控制室,两拨人背靠背,带着耳麦各自忙碌,分别指挥着跑道上飞机的起降以及机坪上滑行的飞机。放行、地面滑行、起飞、降落管制席位上,分别配备一名主班管制员和一名副班管制员,严密监控飞机在机场地面的一举一动。
民航华东空管局空管中心浦东机场塔台管制员被称为“空中交警”。旅客乘坐飞机时一路上都看不到他们,飞行员也只是通过电波语音接收引导指令;
但不同席位的管制员,却在起飞、巡航、降落、滑行的全程紧盯每架航班,可以说,乘客从没离开过管制员的视线,始终有一双双眼睛在接力守望。
今年春运以来,浦东和虹桥机场平均每天起降航班分别达1345架次和732架次,均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在“云端”指引飞行航迹的管制员们,神经时刻紧绷。
“空中交警”在塔台站着指挥
“空中交警”吴纬站在工作台前,头戴耳麦,手持对讲机,一口气讲完放行指令,拇指急速摁下,一键发送;他一边盯着面前的数字放行系统、场面监视屏和空中雷达显示屏等设备上的信息,一边快速扫视T1航站楼西面第一跑道周边动态,还同时接听耳机里不同机组发送的放行请示,沉静、严肃、干练。
控制室内,一半人推开椅子、站着工作,“这样视野好,一览众山小,减少目视盲区,站着也更精神。”吴纬说。昨天,站着工作的管制员比往常更多。他们在惯常的放行计划外要见缝插针,不停地打协调电话,跟机场紧急请调除冰车,跟华东空管局流量管理室申请协调航班起飞时间,以尽快推出除完冰的航班。管制员语速都极快,脱口而出航空公司简称、地名、数字、字母和代码等词汇,此起彼伏,中英文无缝切换。
工作了1小时50分钟后,另一组两位同事提前10分钟前来换班。他们站在吴纬身旁,监视放行系统等设备的屏幕,细心听他发指令,熟悉情况;做满2小时,吴纬暂时下班,嗓子有点沙哑,终于有时间喝上一口水了。重叠10分钟交接班是这里的一条铁律,接手班组可以熟悉情况,逐渐进入状态;而2小时则是管制员的工作上限,必须到点休息,2小时后再来换班,以保证24小时值班时间内始终保持饱满工作状态。
30多种紧急预案烂熟于心
浦东机场平均每小时起降70多架次航班,一个放行或地面滑行管制员高峰时要处理15-20架飞机的申请,而起飞和降落席位管制员最多可能需要引导五六架飞机。路线、道口不能冲突,飞机要能彼此避让,且间隔合适,路线要最短最优为机组省油……尽管有数字系统提前科学规划,管制员仍然必须具备一心多用的能力,快速决策,统筹规划。
管制教员游婧在发指令的间隙,跟旁边带教的见习管制员说:“思路要跟上,不能松懈放空,练习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徒弟频频点头,边听边跟着默念。这一行出师不易,最快也要2年才能独立上岗,5年才能逐渐成熟,除了集体培训,更多的是师父带徒弟,一句一句教,一单一单练。
“管制员要‘按部就班’、严格按规则‘发号施令’,但实际情况瞬息万变,更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就需要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内化知识和技能。”游婧说,仅30多种紧急情况预案就有厚厚一沓,塔台管制员都要背得滚瓜烂熟,在脑海里模拟演练无数次。
做了27年管制员的民航华东空管局空管中心浦东机场塔台主任刘恋说:“遇到紧急情况,最需要管制员冷静、镇定,声音不能慌、不能飘,否则飞行员会更慌,而且不信任你了。这强大的心理素质得靠平时苦练和严格的技能培训做底子。”
这份工作特别有成就感
引导飞机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很多管制员因此连生活中都有了“强迫症”,总是反复核实一件事实;偶尔要应对“讨价还价”的机长和各种口音的英语;恶劣天气和流量控制时常被埋怨;很多管制员经常做噩梦,梦到雷达显示器“掉点”找不到飞机,或规划的航线突然有冲突……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在坚守。
游婧说:“这份工作有旁人难以体会的精妙之处。比如,极端恶劣天气或流控时,紧急为航班联系备降机场,会累得人仰马翻;但看到飞机最终能有序排队起飞翱翔、依次安全降落,有那么多旅客可以顺利回家,就特别有成就感。关键时刻的‘化险为夷’,将潜在危机杜绝扼杀,更让大家很自豪。”
在102米的塔台控制室,管制员们阅尽四季云卷云舒,浮腾在雾霭流岚间,有时赏旭日海上东升,偶尔看申城飘雪,天天与城市夜景和机场助航灯光为伴,时时体悟空中管制特有的甘苦。吴纬说:“当飞机以海天为幕,漂亮地起降,真想时刻守在这里———Weguideyouhome.(我们引导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