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探访“长征五号”助推器总装厂房

2017-02-03 10:31:41|来源:新华社|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题:一颗颗螺丝钉折射出“航天精神”——春节探访“长征五号”助推器总装厂房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春节假期,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运载总装厂房内,传来一阵阵手枪钻的声音,这是即将交付的“长征五号”助推器,正在进行最后的安装工序。

  2016年11月3日,我国在海南文昌首次成功发射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4个推进器,就是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进行总装的。

  经过严格安检,记者走进高大宽敞的总装厂房,只见两个直径达3.35米的白色圆柱形助推器,“横躺”在托架上。一个助推器已经总装完毕,全长27.6米,约有十层楼高;另一个助推器的“头锥”和“直筒段”相分离,最后一部分工序是将“直筒段”底部的“防热裙”固定在发动机喷口周边,防止发动机喷出的高温火焰,损坏助推器“肚子”里的仪器设备。

  站在工作台上,两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总装工人一丝不苟,他们分为一岗和二岗。一岗工人曹振杰拿着手枪钻,将一颗颗钛合金螺丝钉,以10厘米左右的间距,钉在棕色的压板条上,用压板条将“防热裙”的裙边固定压实;二岗工人金卫健则在一旁协助他,并确认每一颗螺丝钉是否安装到位。

  工作台下,站着一位身穿黄色工作服的总装检验员丁建力。按照工艺文件要求,他还需用一种名为“定力矩”的工具,精确测量每一个螺丝钉的力度,并将力矩值记录下来。

  鸡年正好满60岁的丁师傅,从事总装检验工作已有40多年,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他自信地说:“我并不完全相信仪器,每次用定力矩检测后,都要用手拧拧感觉一下。每一发火箭,凡是经我检测过的每一颗螺丝钉,都留下了我的手印。”

  40多年前,丁建力是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唯一的总装检验员。如今,他的“徒子徒孙”已有12位。“以前,厂里全年仅总装一、两发火箭,有我一人就够了。现在,每年要总装十多发火箭,总装检验员也发展成一个组了。”丁建力说,“助推器出厂前,要经过层层检验;出厂交付后,我们也要一路跟随,在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直至火箭成功发射,才算完成检验任务。”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是我国唯一集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和战术武器地面系统产品制造、总装测试和发射场服务于一体的航天骨干企业。在总装厂房的一侧,展示着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丙等火箭模型,这些火箭型号都是由上海航天研制生产的。

  “今年上半年,长征五号将再次奔赴海南担纲重任。春节前夕,我们已经运送了两台助推器到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春节过后还要运送剩下的两台。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大家初三就赶过来加班了。”刚从老家赶回来的总装工艺员李亚军说。

  “长征五号”是我国首个采用助推器支撑的捆绑火箭,每发火箭共有4个助推器,为全箭提供竖立状态支撑和助推飞行阶段90%的推力及姿态控制,是“长征五号”起飞的主要动力之源,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低温液体助推器。

  为了满足“撑得住、点得着、分得开”的要求,长征五号的4个助推器“五脏俱全”。研制规模与难度非同一般,总装起来也极为复杂。每一个助推器的总装周期,是常规火箭的两倍多,总装工作量相当于总装一枚常规运载火箭。

  记者注意到,总装完毕的助推器,还开设了四个小“窗口”。从“窗口”望进去,助推器的“肚子”里管线纵横交错、十分复杂。原来,这是操作口,总装工人们就是从这四个420X420厘米的小“窗口”爬进去,共安装上百台单机设备、上百根各类管路、上百个电缆网,仅螺丝钉就需要拧数万次。

  为了便于日后的检查和追溯,安装在助推器“肚子”里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不仅要留下文字记录,还要拍摄照片和录像。总装1个助推器,至少要拍摄2000多张照片。

  “做事按依据、做事留记录、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隐患上天”“发射成功为本、安全生产为先、星级管理为源”“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胜、以新图强”“成功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品读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这些醒目标语,仿佛听到了每一位航天人的心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