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城务工者中培育“上海工匠”

2017-01-19 08:37:39|来源:文汇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632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巍然屹立,可很少有人知道,建设过程中开着“中国最高塔吊”、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的李杰,是一位从贵州山区来到上海打拼的进城务工人员。

  三个月前,88名首批“上海工匠”脱颖而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有10人,李杰榜上有名。李杰的入选当之无愧,因为今年30岁的他所干的工作、掌握的技艺,在上海也许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替代。

  上海,是一个从来都不缺少优秀工匠的城市,而像李杰这样的“新生代”备受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端人才影响的是城市的发展速度,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则直接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在16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中,市政协委员、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萌代表上海市总工会作大会发言时建议,要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大力培育“上海工匠”,使“工匠精神”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价值追求。

  30岁的“中国最高塔吊司机”

  李杰是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的一名塔吊司机。塔吊驾驶室不到2平方米,孤悬在数百米空中,任何细小零件的掉落都会引发灾难事故。从上海中心大厦开工到封顶,李杰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仗着一手精吊细筑的绝活,他和同事们先后将10万多吨的钢结构、2万块外幕墙及数十万件的建筑材料准确无误地运送到上海中心大厦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在云雾弥漫中确保吊运安全,李杰从时间、空间入手练就一手“盲吊”技术。细心的他通过观察和积累,掌握了陆家嘴地区云雾出现的时间规律,并将周边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大建筑物的方位熟记于心,只要有5米的能见度,就能基本判断出构件的水平方位。

  手握绝招、头顶“中国最高塔吊司机”名头的李杰成为首批“上海工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告诉记者,要在建筑行业有所建树,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承担大项目还是钻研小项目,都需要低下头、沉下心,脚踏实地对待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

  “要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大力培育‘上海工匠’,努力让他们成为工匠选树的重要人才支撑。”吴萌说,随着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崛起,他们在适应和融入城市的同时,更需强化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感,在各自生产领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建议定期发布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导向

  “在未来上海人口布局中,进城务工人员规模、内部构成、区域分布、文化层次,如何与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需要提前做好谋划,特别是对其导入导出问题要作系统性研究。”吴萌建议有关部门定期发布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导向,分别明确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区域、行业,努力通过明确的就业政策,从源头上推动这支队伍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眼下,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还有环卫、快递、物流、餐饮、护理等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这个群体已成为上海产业工人的主体,在上海劳动者构成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因此要与时俱进提升这个群体的职业技能素质。”吴萌说,上海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过程中,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普及,聚焦进城务工人员集聚的产业行业,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推进技能培训的转型升级。”

  此外,“网约工”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从目前看,快递代驾、家政保洁等以网络平台为支撑、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用工主体的“网约工”队伍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吴萌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在固定单位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相比,“网约工”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四处流动分散、难以有效组织职业培训,职业素质提升面临新的难题。因此,他代表市总工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这一群体,避免他们发展成为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洼地,成为社会治理的盲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