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美杯’奥数初赛1-7考场在B座3楼、8考场在B座1楼,请家长统一在1楼接考生!”8日早晨8点刚过,很多一大一小的身影进入乐课力教育城。8点15分-9点45分和11点-12点半,分别是三五年级和四年级孩子的考试时间,这一个半小时,对很多考生来说是“苦战”,对所有驻足等待的陪考家长更是“煎熬”。
“你们家考了几个杯赛?”“这次决赛我感觉是没希望了!”“我们当时犹豫过考不考,最后还是报了。”本不相熟的家长们三句话不离“孩子”和“竞赛”,不一会儿便掏出手机“面对面建群”,准备分享“小升初”的经验之谈。
《2017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发布,其中明确今年本市民办学校招生不得提前开展报名和面谈工作、不收取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及各类获奖证书、不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挂钩。而去年6月出台的《市级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非体育类)管理办法》也规定,本市一律不举办全市和全区性小学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对中学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进行严格控制。
但在家长群中,对各种竞赛的追逐仍乐此不疲。据相关统计,目前社会上各类小学数学竞赛种类远远超过20个,以奥数竞赛为主,其背后往往都有民间培训机构的直接参与。
成为“陪读、陪考家长”是焦虑造成的
“六点我要准时出门送孩子去培训班的!”前一晚陪读到深夜、上午又刚刚带孩子在四川北路多伦路乐课力培训部参加完“走美杯”的朱女士草草吃过晚饭,又开始了她的“陪读”工作。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这样的“陪读、陪考家长”正越来越多。
沪上三年级学生的家长亮妈说,她去年给孩子报了七八个竞赛比赛项目,包括奥数、语文和英语类,相配套的,还给孩子报了奥数、语文写作、英语阅读等若干培训班。“现在还不急,明年四年级是关键期,我肯定也要带着孩子一起拼了。”亮妈其实也很无奈,但她说:“看着之前一届届孩子报班、竞赛,我们怎么敢落后?!”
出于焦虑心理选择培训班与竞赛之路,抱有这般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
亮妈就说,虽然通常情况下小学三年级开始才会考虑给孩子报考奥数竞赛,但为了顺利进入某些热门教师的班级学习,她在“过来人”推荐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名这家培训班“占坑”。
在陪读、陪考过程中,家长们加入了各大家长群、家长论坛,结果一个个倒成了竞赛分析专家。以奥数竞赛为例,亮妈按照各杯赛的重要性做成了一个排名,分别是“中环杯”“小机灵杯”“走美杯”“亚太杯”“希望杯”“春蕾杯”等。
用竞赛“博”小升初,希望不大
“小学公办,初中民办,是现在的标配。”一名在“走美杯”考点现场的陪考家长说,围着她的三个家长纷纷点头。尽管他们也听说越来越多民办初中名校承诺招生不与竞赛证书挂钩,但是“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还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带着孩子走进了各种培训班。
据统计,在2016年举办的“中环杯”奥数比赛初赛中,全市约有5万名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每年这么多人参与竞赛,能获奖者寥寥,这个道理家长心中都有数。亮妈算过一笔账:每年几大奥数比赛获得前三等奖的不过1000人,上海每一届小学生总数以16万人计算来看,获奖者不过0.625%。
“让孩子学奥数、参与奥数比赛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喜欢数学,而是因为家长觉得有几张竞赛证书可以为孩子的升学简历‘撑门面’!”亮妈说,“我相信大部分家长跟我一样,明知奥数竞赛胜算不大,但还是抱着一些侥幸心理。”
来女士的运气则比较好,她的儿子正在杨浦区二师附小念四年级,从二年级开始先后在学而思、乐课力参加每周约2个半小时的奥数培训,“四大杯赛都参加过”,去年已经拿到了“中环杯”和“小机灵杯”的决赛入场券,“培训班里其他家长听了,都很羡慕”。
奥数竞赛并非适合每个孩子
在过去,奥数也确实只和“尖子生”画等号,而不是大众化的学习项目。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家长出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让孩子拼命“抢跑”时,也就造成了“起跑线”不断前移的恶性循环,而孩子们对学习乐趣的丧失,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当三年级开始就参加奥数培训的女儿说出“我不喜欢”之后,小慧妈妈重新思考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认为,在奥数中,有一些知识内容对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确有帮助,但他提醒家长们,要科学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数学兴趣和天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对数学“有感觉”,在这种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地挖掘孩子在其它领域的天赋,大可不必“步步紧逼”。
在他看来,奥数学习,尤其是奥数竞赛绝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在很好地掌握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利用课余生活学一学、考一考奥数是“无伤大雅”的,但问题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属于“跟风”学习、参赛,已经形成一个“怪圈”,而这背后是越来越多家长无度且盲目的攀比心态。
“学习一定要令人感到快乐和自信,才会使人进步。要‘玩奥数’而不是‘学奥数’。”熊斌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