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7亿元 上海税收收入去年平稳较快增长

2017-01-10 08:24:04|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陆晟琦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

  昨天,上海公布去年税收情况,全年上海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11847.0亿元,同比增长5.5%。剔除证券印花税后,税收收入完成11380.6亿元,同比增长15.1%。

  2015年,上海税收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6年,尽管在宏观经济L型走势下压力增大,上海税收在高基数下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这背后是上海经济的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上海税务部门同时发布的去年上海二、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榜单显示,上海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带来的积极成效正在显现。

  实体经济税收增长稳定

  A股行情的冷热,对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海,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可股市风云变幻,证券印花税,也成为影响上海税收变化的不确定因素。

  2015年,上海包括证券印花税的税收收入同比大增22%,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而剔除印花税部分,仍在万亿元之下。当时专家学者曾指出,考虑到2015年的股市行情,上海税收总收入22%罕见增速属于特殊情况。

  2015年和2016年,A股行情“两重天”。相比2015年“全民炒股”的景象,2016年股市回归平淡,交易量保持在低位。受证券印花税大幅下降的影响,2016年上海税收总收入增速从22%回落到5.5%,波动并不令人意外。

  然而,剔除证券印花税后,上海税收成绩单反而更抢眼,同比增长15.1%,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这其中虽有去年楼市对税收的拉动因素,但剔除楼市和股市“一增一减”的波动后,还是能看到上海金融和其他实体经济税收贡献,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

  三产GDP占比首超70%

  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70%。

  税收数据显示,上海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同比增长,2016年,剔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后,上海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完成8173.6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市税收收入71.8%。

  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百强企业共缴纳税款1751.9亿元,较上年增长11.4%;占全市税收收入15.4%,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21.4%;最低入围企业税收规模由上年的5.63亿元提高至6.94亿元。第三产业百强企业税收增速快、比重稳,反映出本市第三产业对经济税源持续健康发展的驱动作用日渐加强。

  怎么看待第三产业税收增长强劲、占比进一步提升,是否意味着经济有“脱实向虚”的风险?

  税务专家指出,从整体看,上海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已经形成,三产税收超过二产,符合上海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化趋势。

  而从税收角度看上海经济的“虚实”,不能只看二三产之比,还需分析产业的内部结构。上海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中,金融企业占席依然最多,高达47席,但和2015年相比,数量并没有增加;从其税收增长看,2016年同比增长14.5%,增速比2015年有所放缓。

  “在‘营改增’之后,税收情况相比以往能更真实地反映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上海服务业的效益状况。”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指出,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联动深化融合,溢出效应显著;另一方面,相比前两年,上海金融业的规模效益增长已逐步进入平稳阶段。

  上海第三产业税收中,金融依旧最强,但绝非一枝独秀。在上海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转换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能源等领域的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税收强劲增长。其中,“华为技术”税收达13.67亿元,成为排名最高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腾讯科技”税收增长38.6%,排名由上年的96位上升至78位;“申通快递”成为首家入围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的快递企业,排名第59位;作为上海民营服务经济崛起的新军,隶属世界500强中国华信、主营能源及金融业务的上海华信国际集团入围三产纳税百强,名列第83位。

  业内人士介绍,华为、腾讯等中国明星企业在沪技术研发中心纳税大幅增长,具有典型意义。在人才、区位等优势吸引下,这些并非上海“土生土长”的领军企业纷纷将研发重心向上海转移,其研发成果快速投入市场,效益增长迅猛,成为上海第三产业实体经济中强大的增长引擎。“华为、腾讯研发中心在上海做强做大,不仅带来了税收,更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表示,未来上海不仅要扩大对外开放,还应顺势而为,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国内优秀企业研发总部来沪。

  而申通快递的首次入围则体现了上海近年来在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上的一些成果。肖林指出:“申通快递、东航、春秋航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等一些企业的入围,说明上海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功能建设的集聚效应在进一步提升。”

  工业纳税大户动能转换

  2016年,上海工业经济面临严峻困难,尤其是在上半年,六大重点行业一度全面下滑,使得工业产值整体下降。而下半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价格环境改善、需求回暖等因素作用下,上海工业企稳回升,效益反弹明显。

  此次公布的上海纳税工业百强企业充分反映了去年上海工业经济“先抑后扬、整体稳定”的走势。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工业百强企业共缴纳税款1786.4亿元,较上年增长2.4%,增速较上年略升0.1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收入15.7%,占工业税收收入61.9%,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较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最低入围企业税收规模由上年的2.05亿元小幅提高至2.11亿元。

  税务专家分析指出,工业百强企业税收总体增速放缓趋稳和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逐步降低,反映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而入围百强工业企业税收门槛提高、百强企业占工业税收收入比重提升,反映出工业经济中企业间的分化现象,一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早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优势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与相对落后的企业差距拉大。

  新旧动能转换,是此次工业纳税百强榜呈现的另一大鲜明特征。数据显示,上海工业纳税百强企业中,“烟、车、油、钢”等工业重点税源企业税收较上年增长0.9%,占百强工业企业税收79.5%,增速和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0.5和1.2个百分点,反映传统动能有所减弱。

  百强中的其他工业企业税收较上年增长8.5%,占百强工业企业税收20.5%,增速和比重分别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工业百强企业中,有12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企业入围。税务专家指出,工业重点税源企业与新兴企业税收增速和比重的“一降一升、一退一进”,反映出本市工业企业“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效果已经显现。

  此外,通过工业纳税百强榜还能看到,一些上海传统轻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后取得相当效益。肖林指出,榜单上的上海家化、光明乳业、老凤祥、晨光文具等传统轻工业企业的排名较去年或有所上升,或保持稳定,“这说明上海的轻工业企业转型已走在全国前列,并在行业中取得领先位置。”

  继续降低非税部分成本

  最近,关于国内外企业税率差异的争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上海税收整体增长,百强企业纳税总量和进入百强门槛的提升,是否也意味着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过高?

  上海税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本市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71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2万户,小规模纳税人50万户。自2012年以来,与应纳营业税相比,上海试点企业及试点下游企业累计减负1541亿元,其中,2012年—2015年减负1248亿元,2016年1月—4月减负138亿元,2016年5月—8月减负155亿元。胡怡建表示,营改增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在降低对企业税负压力的同时,推动整体三产税源扩大、企业发展加快,促进税收整体增长。

  “税收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激活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随着税收优惠政策惠及户数、金额的不断递增,税收普惠效应逐渐显现,带来税收几近翻番的增量。”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所得税处处长陈华表示。

  税务部门介绍,上海享受高新技术税收优惠政策比较集中、减税增收效应明显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据2016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最新统计,上海税务机关支持科技创新共减免企业所得税339.3亿元。同时,该行业税收实现“高位优化”。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全年税收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59.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完成208.8亿元,同比增长31.4%,较5年前税收收入翻番。

  税务部门指出,在助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同时,上海逐渐将落实普惠型税收优惠聚焦到个人,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目前,上海税务机关正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扶助支持,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研人员都可享受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免税或分期缴纳。据统计,2016年1月—10月底,在上海税务机关备案的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涉及的投资额达75.9亿元,个人所得税税额达14.5亿元。

  肖林则认为,企业纳税百强榜单显示的是企业纳税的绝对值,并不是相对值,通过绝对值并不能说明企业税负情况。“不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企业降成本仍是今年工作重点,因此结构性税制改革还需继续推进,特别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中的非税部分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