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夫”崇明“生态圆梦”

2019-05-20 11:19:00|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刘征宇 |责编:李胜兰

“现代农夫”崇明“生态圆梦”

  ■ 沈竑试验稻虾鳖循环共生种养新模式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首席记者  范洁

  “水在林中流,鱼在林中游,人在林中悠,鸟在林上飞。”走进崇明竖新镇,120亩林地养鱼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绘出诗情画意的自然图景。

  这是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竑的最新尝试。从稻田养鳖到林地养鱼,“现代农夫”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探索生态种养模式,只为让农产品更安全、更健康,让人与自然更亲近、更和谐。

  有梦 

  突破人工繁育蟹苗难题

  河道纵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沈竑对崇明的第一印象。

  那是1990年,从上海水产大学硕士毕业后,沈竑进入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正值全国海岛调查,他参与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项目,承担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一次从吴淞码头乘船来到崇明岛,感觉这片江南水乡和我的家乡湖州很像,有一种亲切感。”

  在崇明,河蟹育苗和蟹种培育是一大难题。1995年,沈竑受邀实地考察和调研,当时他已破格成为高级工程师,还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十大科技精英,但看到本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心中燃起创业热情。“水产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梦想,希望让自己所学为更多人所用。”

  在那个追求“跳出农门”的年代,沈竑毅然辞去公职,只身来到崇明岛。经过两年多的艰辛钻研,他成功实现崇明首例人工蟹苗繁殖,之后还主持并完成了市、县两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相关论文、论著30余篇,颇受业界关注和好评。

  2001年,沈竑被评为崇明经济建设功臣、上海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正是踌躇满志之时,却突遇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一切归零。沈竑坦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深度反思,但却未击碎梦想,反而更坚定投身生态农业的信念。“农产品只有回归本真,才能真正为人服务,我开始了‘主动生态’之路。” 

  追梦

  开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2004年,沈竑二次创业,在崇明竖新镇流转了500亩土地,成立上海沐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试验稻虾鳖循环共生种养的新模式:在低密度的稻田中引入小龙虾和甲鱼,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互利的生态系统。

  共生模式,不仅实现一亩地上的叠加产出,提升土地的附加值,还发挥“生物链”的天然优势,确保农产品无污染、更安全。例如,依靠小龙虾、甲鱼抑制虫害,水稻生产不施农药,化肥减量50%以上,稻秸秆100%还田。稻香鳖、虾恋米、禾偕虾,均获绿色食品认证,“虾恋米”从全国130多个产品中脱颖而出,捧获全国优质渔米评比金奖。

  沈竑和本地农民一起成立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打通生态农产品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家庭农场共同致富。如今,他还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到陕西、云南和贵州等地,提高农产品的含金量,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精准扶贫。

  从田头到餐桌,市民的消费理念是生态产业链的关键。2011年起,沈竑开辟“田间超市”,打造“禾偕水产生态园”,将田野设计为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的去处,邀请市民现场观摩和体验。“有些消费者会担心,生态甲鱼是否只是噱头?有机大米真的没打农药?欢迎亲眼看见、亲身体验,这里也成了农旅结合的亮点。” 

  圆梦

  扎根大地培育农创人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市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追求健康、安全与美味的结合。

  “我一直有个水产情结,市场普遍认为养殖鱼不好吃,这不是鱼的问题,而是水的问题,是养殖模式的问题。”经常奔走崇明广袤农田,看到逐年增加的生态林地,沈竑萌生了新的创意:可否把鱼类引入到林地?

  去年,沈竑试点“林地跑道养鱼”,将3%林地沟系建成鱼类的“跑道”,97%作为水体净化的生态沟,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区别于一味追求产量的鱼塘养鱼,生态循环的林地养鱼,既提高了水产品的口感品质,也解决了养殖水体的污染问题。“让崇明的林地发挥湿地功能,有小鱼小虾,有水草水鸟,焕发经济效益与生态魅力。”

  沈竑还因地制宜,利用合作社搭建青年人才创业见习基地,担任创业导师,向青年人才讲解农业知识、分享创业经验。目前,基地已培养农业人才十余名,孵化创业青年联盟组织。

  周一来崇明,周六回市区,这种“两栖模式”沈竑持续了二十多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崇明首批博士农场。“农民不是蓝领、白领,更不是金领,而是‘绿领’,秉持绿色生态理念扎根大地,真正成为有盼头、有奔头的职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