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将在300多个村推进“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

2018-12-13 09:16:3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拆掉围墙,干部下楼百姓进门

  12月12日上午,浦东新区召开全区会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进300多个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四站一室”(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卫生室)功能载体。这标志着浦东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再次出发。

  把村委会布置得像家一样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去村委会办事,村干部们通常“一人一座一电脑”,要想找对人办事,往往得跑好多个办公室。不仅如此,连同村委会的沙发、座椅、桌子,也有点机关化、行政化的味道。今年,这样的现象,正在浦东8个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沙新镇界龙村,是浦东有名的全国文明村,村委会是一幢500平方米的两层独栋小楼。如今,村两委班子所有同志,已经全部搬迁至界龙大道上一间门面房。这里原本是村里出租给民宿公司的接待办公室,现在改造成为新的“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

  服务站分为事项受理、自助服务、休息等候三个区域,村两委干部都集中在80平方米不到的事项受理区域接待服务村民,没有任何独立的办公区域,工作面积仅有原来的19%。界龙村党委书记马凤英向记者介绍,所有同志下楼办公、开门办公,老百姓进门,想找谁就可以找到谁。

  与此同时,原来这幢500平方米的办公楼,将建设成为家庭医生诊所。像界龙村这样,最大程度腾出村干部的办公室,让位村民活动和服务,这都源于浦东“家门口”服务的“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要求。

  目前,除了界龙村,还有川沙新镇七灶村、祝桥镇邓三村、张江镇环东中心村、周浦镇界浜村、新场镇新南村、泥城镇彭庙村、书院镇塘北村,这8个村全部实现“趋零化办公”,村两委班子下楼办公,通过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改变了以往“一人一座一电脑”的办公模式,以更加公开透明、开门服务的新气象,呈现在村民面前。

  来办事的村民反映,以往村干部坐在红木家具后面头也不抬,总感觉隔了一层,现在把村委会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进门就能找到所有的人。下一步,浦东300多个村都将落实“趋零化办公”,去除村委会行政化、机关化,回归自治组织本质。

  “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

  腾出了村两委班子的办公空间,如何用好用足,使其真正符合村民实际需求,把服务做到村民心坎上,浦东新区拿出了一揽子工作计划和方案。

  9月以来,浦东成立了“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小组,组织、宣传、地区、政法、民政、卫生、城运等部门,深入8个村调研40多次,与各镇、各村现场研究村民需求,并通过给支撑、给资源、给保障,切实为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活力。

  今年5月,浦东发布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员工手册《家门口服务规范》,并在全区推广实施。此次,浦东立足把新的基层实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再次形成了“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方案、村“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方案,以及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四站一室”建设标准,作为区级标准的细化和深化,更为系统、全面的明确底板要求、稳定服务品质。

  比如,周浦镇界浜村在空间上动足了脑筋,在北区建设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南区建设文化服务站、卫生室,并打掉了村委会原来的围墙,通过德和广场、怀信步道连接南北两区。界浜村党总支书记姚辉说:“以前有围墙,村委会下班后村民就进不来,现在围墙拆掉了,村民随时随地都能走进家门口。”

  目前,浦东8个村完成了“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做实了“四站一室”功能载体,下一步,这一揽子工作计划和方案,将在全区300多个村推广实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