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28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通过标准化验收

2018-10-26 11:26:37|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2018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手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各区政府,全力推进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立足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助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通过多级联动、多方联合、下沉资源,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夯实本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本系列专题将分期呈现16个区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以期更深度、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上海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之现状,并以此展现上海涵养文化生态、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积极作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品位和品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经过一千四百年的积淀,已从昔日的“东海瀛洲”成长为今朝的“生态绿洲”,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海岛文化和乡村文化。

  今年以来,崇明区积极响应201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要求,聚焦设施更完善、功能有提升、鼓励创特色品牌,打造文化+党建、文化+教育、文化+民政、文化+医疗卫生的群众“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这些公共文化功能分布在全区28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并延伸到40多个村史馆、80多个农业合作社、650个睦邻点,1300多个健身广场,努力提升着居村公共文化服务能级,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一些富有本土特色的居村公共文化项目得到展现,如南江村的灶花文化、北双村的江南丝竹文化、绿湖村的芋艿文化、卫星村的土布文化、鸿田村的山歌文化等。

  目前,崇明区28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已全部通过了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中心)服务功能的区级验收,且在市文广局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市民知晓度和满意度电话测评中,两项成绩在全市各区中名列前茅。

  280个居村服务点位、1000课时的文化辅导培训、300余场文化活动配送、60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以身边人和事创编的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正被逐步打通,每个人都可在家门口的“文化站点”享用“文化大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文化暖心 努力打造“一居村一特色”项目

  近年来,农村留守、离异、单亲、重组等家庭增多,在港西镇北双村就有30多名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缺乏亲情关爱,部分孩子出现了性格较孤僻、学习不专注等问题。“小英工作站”是北双村帮助这些儿童打开心灵、拓展视野、健康成长的一个文化品牌,同时也为该村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增添了一份特殊的使命。

  在“小英工作站”里,各式各样的特色活动,正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温暖孩子的心。例如,开展增进亲情的活动:“爱要大声喊出来”亲子沙龙、孩子和爱心妈妈包饺子等,让孩子们感受长辈的爱,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达到互相理解和包容;锻炼孩子动手和交流能力的活动:“手绘创意草帽”“绘我美丽家园”、水果拼盘制作等,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孩子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活动:“儿童乡村音乐会”,让孩子为老人表演节目,为独居老人送去自己制作的饼干和礼物等。在这里,心理咨询师、大学生村官、北双村籍大学生、甚至是来自社会不同地方的爱心人士,都成为了工作站志愿者团队的一份子。

  目前,以“小英工作站”留守儿童关爱文化品牌为特色,设置心灵驿站、文娱专区等活动区域,北双村还充分挖掘和整合村域的阳刚音乐馆与村科普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以及远程教育等资源全部纳入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场所软硬件皆得到了显著提升。

  小英工作站办出了成效和名气,因此也带动了整个村的文化氛围。北双村乡贤杨刚将自家私宅无偿提供给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免费提供各类资源,让村民特别是老人们在文化楼凉亭品茗闲聊、在八仙桌上弈棋、在学习角读书看报,村里也经常组织孩子们去杨氏文化楼的小型民俗馆看看崇明的传统农具,体验父辈农作时的辛劳,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递给他们。

  中兴镇中兴村村委会的二楼,原本只是村委会的办公室,去年村委对这里进行了二次改造,变身成了面向村民开放的文化综合文化活动室。在活动室里,活跃着十支学习团队,他们每月都会聚在这里阅书籍、听讲座、讲时事,其中由五十多位退休老人和老农民组成的“轩香读书社”是全村最活跃的“明星社团”之一,在活动室的书架上,每季度一期的《三叶草》正是由读书社成员自己撰写出版的文学刊物。

  “2013年我们的读书社刚刚成立,那时读书社要聚在一起办活动会去镇上的文化中心,但文化中心提供的场所在四楼,当时还没有电梯,老人爬楼非常吃力。再后来,我们还去过成人学校,一直到去年9月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毫不犹豫把聚集点搬来了离家门口最近的这里。”读书社创始人何妙祥说道,“这里感觉就是为我们这些爱读书的老人们‘量身打造’的一个家!”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小英工作站”、“轩香读书社”是崇明各乡镇注重公益属性和区域特色,努力发展文化工作“一居村一特色”的缩影。还有例如,新海镇长征居委在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中加入了“寸草心工作站”,同样关注留守儿童群体,通过文化志愿服务,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晴空;中兴镇中兴村有一个名为“修齐”的老年教育学习点,村中老人以“修身齐家”为目的聚集在一起读书学习;横沙乡民永村引进了陶艺馆,进行社会化运作,定期组织村民开展陶艺活动……

  成立联席会议 逐个实地对标验收

  “……至此,崇明区所有280个申报点位已全部通过区级验收,全部合格。”9月20日,崇明区文广局向市里发去了关于 “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第二批验收的情况说明。

  今年年初,针对这项市政府实事工程,崇明区专门成立了由区文广局、文明办、发改委等十二个单位和职能部门组成的区级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在区文广局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5月下旬,由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抽调四十名考评员,组成十个区级考核验收小组,分批次对全区十八个乡镇的第一批170个居村点位开展实地验收。在各点位所在居村对照创建标准开展自评的基础上,先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开展预验收,形成乡镇预验收评分表和预验收结果报告,报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乡镇预验收的基础上,区级验收小组对各乡镇上报的点位逐个实地对标检查,集中开展区级验收,重点查看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实际效果,包括硬件环境、统一标识标牌、设施设备、文艺活动开展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9月中旬,第二批110个居村点位也全部验收完成。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各乡镇在推进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工作中,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充分重视,认真落实。各乡镇均成立提升工作推进小组,由镇分管领导统筹协调,乡镇文广站负责业务指导,各居村支部书记为责任人,分层分级推进工作。二是建立制度,协调推进。各乡镇及时制定工作计划,统一部署,保障财政投入和专人管理,安排镇级文艺资源交流和配送,同时整合各条线资源,共同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三是统一标准,加快建设。各乡镇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开展工作,统一设计制作标识标牌,保障活动室用房面积,开展设施设备建设和更新,提升各项服务功能。四是保障需求,提升服务。各居村文化活动室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目标,规范服务功能和设施设备使用管理,积极提高文体活动数量和质量,切实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提供标准化服务。

  “小地方”连接“大舞台” 生态乡村文化共推广

  69岁的退休女教师黄玲娟是竖新镇仙桥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原本只有她和老伴两人居住的屋子里,最近总能时不时聚集起一帮子人,甚至成了游客前来仙桥村观光休闲的一个“景点”。原来黄玲娟的家经过标准化的改造,已经成为了仙桥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一个延伸服务点,完全对村民甚至游客开放。“你们快看,我这家现在被称为‘六合一’活动室,党建服务点、睦邻修身点、平安守护点、宣传微阵地、姐妹微家、桑榆小屋。平时各类群体都能来我家里开展活动呢!”黄玲娟指了指门前贴着的标识牌,自豪地说道。“9月份,我们就准备了亲子读书会、猕猴桃品尝会和手工制品培训等活动。”

  走进改造后的活动室,黄玲娟正带着几位女村民制作土布手工品,一侧的柜子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土布拎包、零钱袋和玩偶公仔。“这些土布做的小玩意,我们都会以几乎成本的价格拿出来售卖给游客,在城里可能已经很难买到,所以人气很高。但更重要的是,虽然现在土布已经不再生产,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忘记,我们应该积极去推广土布文化。”正在缝着土布包的女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在建设镇虹桥村,有一座小桥。小桥的一头是已经通过标准化验收的室内综合文化活动室;另一头则是还在装修搭建的室外活动舞台,预计很快便能投入使用。已经有了室内的活动室,为何还要专门在外头搭个舞台?“这与虹桥村的村民几乎人人都热爱文艺,都爱看演出有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东说道,“有了室内、室外两个舞台,我们文艺演出的频率还会有所增加。”

  活动室内,时而传来动听的民乐演奏声和歌声,时而又见村民在内翩翩起舞,亦或是演起了崇明话小品。这些文艺积极分子都来自虹桥村的虹霞艺术团,由退休工人和农民31人组成,每周聚集在这里编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在艺术团创始人王兴瑞看来,他们的表演可不是自娱自乐。“从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编排的节目要围绕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创作,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等都是我们演出的主题。除了自己村,敬老院、部队、兄弟村、镇上都是我们演出的地方。”现在,由艺术团编排的移风易俗主题方言小品《亲婆的遗愿》正在崇明区其他乡镇中巡演。无论是推广传统土布艺术,还是编排出一个又一个好看且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小小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已经成为村民装点美好生活和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据相关负责介绍,在实事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今年的第二十一届崇明文化艺术节中全区十八个乡镇都主动报名承办区级活动,较去年九个有了大幅增长,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家门口”来了文化指导员 优质文化资源配送力度加大

  “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多样,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崇明区文广影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在本次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过程中,崇明区文化资源配送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市、区、乡镇、居村四级配送体系,持续加大对基层的文化资源配送力度,在原有对乡镇资源配送的基础上,明确对居村一级的配送比例,让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更直接地送到百姓‘家门口’。”

  今年7月初,竖新镇油桥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内传出动听的歌声和欢笑声。原来,区级文化指导员陆健波正在给聚乐苑中老年合唱队辅导声乐,耐心地帮助他们找音准、教发声、讲技巧。合唱队负责人沈新芳说,“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专业辅导,让我们收获满满,唱歌水平提升不少不说,唱歌的劲头也更足了。”

  油桥村的这支合唱队由32名喜爱唱歌的村民自发成立,里面年纪最大的81岁,最小的55岁。因为喜爱唱歌,他们常常聚集在沈新芳的家中练唱。“大伙以前都是围着这个小音箱学习唱歌,碰到困难没处问,但现在不同了,身边有了专业的文化辅导老师。”沈新芳指着一台红色音响笑着说道。

  像陆健波这样的区级文化指导员到各村居开展文化辅导,是崇明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项务实举措。据介绍,今年,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管理中心在全区范围内公开招募了27名区级文化指导员,为基层提供音乐、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等方面的辅导。“配送辅导服务要达到精准化,首先要了解百姓需求。”负责配送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会“派送”相对应的文化指导员到居委会或者村委会进行专业辅导。

  除了提供1000节课时的文化辅导培训之外,按照崇明区总体配送安排,还有各类文化精品活动配送到群众“家门口”,包含文艺演出、艺术导赏、展览展示、特色活动等,总计300余场。这些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活动大多体现着崇明本土的生态海岛特色。例如,更加注重鼓励本地艺术工作者和群众文艺团队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创编文艺节目。去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专场文艺演出、垃圾分类专场文艺演出等分别深入各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巡演,受到老百姓欢迎。今年,庙镇文广站在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继续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又创作排演了一部大型原创沪剧《生死约定》,很快就将与居村观众见面。此外,崇明区还连续举办了崇启海摄影艺术联展、魅力西沙风情绿华书法作品展、国画写生作品展巡展等精品美术展览,进一步提升居民村民的艺术鉴赏水平。

  “配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活动数量是去年的三倍,居民们可以通过线上崇明文化云平台实时了解到这些公共文化文化配送活动,并可直接预约报名。”负责配送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说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