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长江:推进动力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08-13 09:07:5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1

洋山四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 “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要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上海港——

  “黄金水道”不断激活发展动能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上海港,位于长江与沿海运输通道构成的“T”字形水运网络交汇点,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错,集疏运渠道畅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0年前,被称为 “黄金水道”的长江与上海港的经济关联度并不太高,但如今,来自长江流域的集装箱已成为上海港的第一大货源。依托长江经济带的支持,上海港的优势正变得更优更强,其迅猛发展,也正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蓄更大能量。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标准箱;洋山四期全部投入运营后,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更进一步,达到4500万标准箱。

  服务和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龙腰壮、龙尾摆,才能龙头抬。在上港集团总裁严俊看来,上海港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受益者,只有经济更好发展了,腹地更好发展了,港口才能更好发展。

  早在2001年,上港集团就开始实施长江、东北亚、国际化三大战略之“长江战略”,目前“点、线、面”框架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港在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的投资布局基本完成,并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管理系统,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构建完整的物流网络。溯江而上,物流体系的完善推动了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为航运枢纽提供了更多优质货源。

  “长江战略”有效提升了上港集团沿江港口岸线的利用率。2017年,上海港长江中转箱量为1058.8万标准箱,创历史新高,对长江经济带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2017年7月,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成立。这是一个非营利的行业性组织,由上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南京港集团、武汉港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安徽皖江物流集团、江西九江港务集团、湖南城陵矶港集团和四川宜宾港集团9家港口集团,以及长航集团、长江港口物流、泛亚航运、民生轮船、众诚航运5家航运企业共同发起成立。

  综合服务体系迸发活力

  基础彰显实力,服务激活发展动能。近年来,在集装箱吞吐量猛增的同时,上海港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是瞄准自身短板,大力提升软实力。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上海港的客户享受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客户要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运送货物,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像买机票一样,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严俊说。

  梦想有了,一项项具体行动接踵而至。上海港建立了长江江河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已实现对在长江支线中运输的集装箱的全程查询跟踪,接下来将在码头调度优化、仓位互换利用、线上交易结算等方面拓展。

  思路一变天地宽。目前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就是有力的证明。自动化码头运用科技手段全面改善了整个生产作业环境,使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作业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2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不到十年,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邮轮母港。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上海自贸试验区——

  “单一窗口”持续释放改革效应

  114、7930——这是去年一年,通过上海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在上海以外的34个外地口岸完成申报的企业家数和货物批次数,其中的企业绝大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

  两个简单的数字背后隐藏的信息却不简单:这一由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的制度创新正在持续释放改革效应,在长三角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同频共振”。

  一个平台,打通“蜂窝煤”

  张江汇智湖畔的浦东软件园,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厅里,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实时更新着上海口岸在线用户数以及货物和船舶申报数量。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由亿通负责开发运维。公司总经理助理刘红告诉记者:“过去,货物通关或船舶进出港时,企业需要对接多个口岸监管单位,在海关、海事等部门之间奔波,提交大量重复的数据和材料,这种情形被称为 ‘蜂窝煤’。”

  2014年6月,成立不到九个月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单一窗口”,包括 “海运货物进口申报”和 “船舶出口岸联网核放”两个项目。一年后,上海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1.0版正式上线。

  随着之后 2.0版、3.0版的持续更新,“单一窗口”的九大功能板块建成投用,“蜂窝煤”间的阻隔不断打通,实现了“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如今,上海口岸100%的货物申报和船舶申报均通过“单一窗口”办理,覆盖范围扩展至中央和地方的22个部门和单位,服务27万家企业,每年节约成本可达20亿元以上。

  更多功能,打造国际贸易新环境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奔波。”刘红表示,从去年开始,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速改革创新,尝试海运、空运、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通关+物流”服务,深入推进区域化。

  就拿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的创新服务来说,亿通公司去年与十家船公司合作,将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的电子化推广运用至长三角23个堆场服务点,覆盖宁波、南京、太仓、连云港等港口。目前,仅一项“放箱”服务,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就已服务长三角900多家企业。

  围绕智慧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总体目标,上海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正在为更好地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下足功夫,积极助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国际贸易新环境。

  更快的速度——8月1日起,全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实施整合申报,随着上海海关报关单、报检单合二为一,进出口企业报关时只需录入一张报关单,上传一套随附单证,通过“单一窗口”货物申报系统即可办理通关手续。

  更多的功能——“单一窗口”不久前还上线了全新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监管与服务专区。所有展陈品的进关申报、进入海关监管区后的移动报备、仓储受控状况,以及进口博览会结束后展品的进口销售、离港申报,都只需在“单一窗口”完成操作。

  宝山区——

  “面朝大海”提升邮轮产业能级

  盛夏的炎热挡不住吴淞口码头游人的热情。陪同孩子乘船出海,正在成为许多家庭的经典暑期行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不到十年,已在迎来送往中稳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邮轮母港。但上海邮轮产业的能级跃升之路也许才刚开始。

  瞄准产业链上游,制造豪华邮轮

  不久前出台的上海 “扩大开放100条”提出,构筑更加开放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其中有两项举措尤其受到邮轮行业关注:取消船舶设计、制造、修理等环节外资限制;支持外资发展豪华邮轮等高端船舶制造、船舶设计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支持外资高端船舶装备、关键零部件项目落地。

  邮轮制造是整个邮轮产业附加值最高的上游环节,这一领域掌握统治地位的素来是欧洲豪华邮轮制造船厂。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地市场,中国正在谋求邮轮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根据中船集团发布的消息,首艘国产豪华邮轮预计将于2023年交付。

  “扩大开放100条”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上海发展豪华邮轮制造产业的决心。业界认为,支持外资发展豪华邮轮产业,势必加剧国内船舶市场的竞争,但更将推动国内船舶制造业尤其是豪华邮轮制造业的成长。振华重工海工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王文涛说,豪华邮轮制造是国家看准认定的产业,目前中国和国外的技术差距非常大,开放新政必然吸引一批国外企业来中国发展邮轮市场, “为中国企业学习邮轮制造技术打开窗户,也将带动一批邮轮配套企业发展,推动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

  看得更远,布局更周全

  邮轮本身就是 “面朝大海”的产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通江达海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必须看得更远,才能有更周全的产业布局,以承接和服务产业发展。

  吴淞口所在的宝山区,近两年来正密集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关注点从邮轮出入境客流延伸至下到客运服务、上到邮轮制造的整个链条。宝山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平说,立足母港运营,依托上海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平台,发展本土豪华邮轮设计建造,宝山区目前已参与由中船集团领军的本土豪华邮轮建造战略,携手中投公司、英国劳氏船级社、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组成全球邮轮产业 “梦之队”。

  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产业园——“上海中船国际邮轮产业园”落户宝山工业园区之后,已吸引中船集艾、中船瓦锡兰等企业入驻。此前,由中船集团牵头、吴淞口邮轮港公司参与设立的国内首支邮轮产业基金落户宝山,基金首期300亿元规模,主要投向豪华邮轮的设计制造、投资运营以及配套服务等。今年,宝山区还出台了支持邮轮经济发展的35条政策,决定连续三年每年以不少于1亿元资金支持邮轮产业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