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江南水乡 循迹千年青浦

2018-01-10 09:11:36|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活化石丨邂逅江南水乡 循迹千年青浦

  编者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上海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记忆的“活化石”,在记录上海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 们也在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朱家角

  在淀山湖之滨,有块47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同时由于地处江、浙、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原汁原味的天然景观,许多人在这里回归自然,逃离城市的喧嚣,享受野趣。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图片来源网络(下同)

  我是千年古镇朱家角,由于位于淀山湖下游,因此水资源丰富,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古桥连接着大大小小的古道小径,小桥流水,清淳幽静。

  自古以来,获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这里商贾云集,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明末清初时期,这里米业突起,带动了小镇的经济飞速发展,当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商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遂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时至今日,我成为了上海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向世人展现着古镇文化。在真山真水之间,显现江南水乡特色。淀山和淀山湖,一山一湖,相映成趣。若你有空来我这里做客,可以乘一叶扁舟,轻轻荡过芦苇区,在茫茫水天一色之间,欣赏浑然天成的湖光美景,感受温婉的水乡风情。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我这儿可不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这些都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纷纷在此建园造宅,故此全镇古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沿着街弄望去还有许多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不临其境,难言奇妙,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想到我这儿走走,踏过石板老街,探秘深巷幽弄,乘坐一艘咿呀小舟,体验一把“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呢?

  金泽

  在青浦西南部,有这样一个小镇,北傍淀山湖,东与西岑镇接壤,西与商塌镇毗邻,南靠太浦河与浙江省嘉善县大舜镇交界。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贯穿了整个小镇, 多条支流汇集而来。镇内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叉,是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早在公元前960年(宋初)就已建镇,相传昔日有穑人获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而这“石”与“泽”为谐音,就称作“金泽”,其含义是金色的稻谷,盛产鱼米的水乡泽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听完对我的简单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对我有所了解了呢?

  我是金泽,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我这儿水道密布,各式桥梁连接着街道巷弄,旧时遗存下来的古桥众多,因此享有"江南第一桥乡"的美誉。著名书法、篆刻 家钱君匋就曾为我题写“金泽古桥甲天下”7个大字。我这儿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每一座桥梁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与寺阁庵庙有关。现如今,绝大多数寺庙已经废弃拆除,但当年的桥却大多都被保留了下来,风姿犹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全镇现存的21座古桥,向世人展示着古镇的悠久历史。其中建于宋代的“万安桥”、“普济桥”,元代的“迎祥桥”、“林老桥”,明代的“放生桥”、“天皇阁桥”,清代的“如意桥”,这七座古桥静静伫立着,诉说着跨越四个时代的历史故事。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我这儿没有如织的游人,但镇上的居民倒也过得闲适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临水的台阶上洗菜濯衣,在清澈的河水里捕鱼捞虾,时光悠长缓慢,让人心安。 你若有空,不妨来我这儿走走,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沿着河边散散步,踏过桥上沧桑的石板,远离城市的喧嚣,岁月静好,心灵澄净。

  福泉山遗址

  青浦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成陆,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他们在这块土地山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1951年,松江专署文教科申世铭来此文物调查,在重固福泉山周围发现印文硬陶和原始瓷片,这是我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前。经过多次挖掘,考古学家们仔细考察,在我这发现了宋、 唐、汉、战国、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墓葬共154座和良渚文化祭坛和崧泽文化居址等重要遗迹多处,至此,福泉山遗址这个名字便被世人所熟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我的名字叫福泉山遗址,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青浦重固镇西侧。考古学家多次发掘,在我这里发现了约7000平方米的历史古文化遗迹,其中良渚文化 高台的发现让考古学家们颇为惊喜,黄褐、灰褐、灰兰、青灰、黄土等五色土层的文化叠压遗存,被他们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夹杂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其中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 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层遗留,见证 了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的生活足迹。

  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今作为遗址而存在的我,更是肩负着古文化传承的使命。每当学者或游客来此学习观摩,我都会向他们细细诉说这段古文化历史:在遥远的六千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

  崧泽遗址

  远古时期的上海,濒临江海,湖泽众多,因此成陆很晚。约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于是这块水边高地便成了他们最初生活的地方,我的名字“崧泽”便是由此而来,意为“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在这片土地上,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狩猎采果,驯养动物,栽培植物。他们在生活中展现智慧,磨制石器,改进生产技术;制作陶器,方便储存和饮用食物;发明炊器,方便烹调食物。在这里,他们代代相续,生生不息,留下了几千年的文化堆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在漫长的岁月中,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在我这里得到发展,成为环太湖流域的主要文化,继马家浜文化之后产生的崧泽文化,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发展,崧泽文化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标志性文化。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阶段,以首次在青浦区宋泽村发现而命名。在崧泽文化时期出现的石犁,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为后续的良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动力。出土的祭祀礼器和遗迹显示,社会已不再平等,已分化为平民和贵族等不同阶层,文明时代已经到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诸多“上海第一”在我这里发掘:“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和“上海第一稻”,追源溯头,这些“第一”共同构成了古今上海的起点。如今,人们建立了崧泽遗址博物馆,在这里集中展示上海先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向更多的人讲述这段与我有关的历史。

  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文明起源,上海古文化需要传承与铭记,在这日新月异的匆忙城市里,希望你偶尔也能回顾一下遥远的千年前,有这样一群人来到上海繁衍生息,希望你还能记得我的名字——崧泽遗址。

  普济桥

  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弧形单孔,桥长26.7米,宽2.75米,单孔,拱径10.5米,桥身较窄,坡度平缓,具宋代桥梁特点。以上就是对我的官 方介绍。我就是普济桥,出生于宋代的我被称为“上海最古的石桥”之一。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曾说:“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由此可见,我也算是古桥中的元老级人物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我的别名叫紫石桥,因桥身所用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所得名。在古时,桥顶处有木框架子,装置木门,晚间关闭木门,用这样的措施来保障两岸镇民的安全。我的建桥设计,也很有讲究,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

  每当雨过天晴时,阳光照射桥面,映射出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紫石镶嵌的宝石桥,美哉妙哉。可惜因经历的年代久远,历朝历代的人们在对我进行维修的同时杂以青石,花岗石等石材,现在的我面容早已沧桑斑驳,不复当年光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横跨金泽镇东西市河,我静静守护着这座小镇上的人们。孩童嬉笑打闹着跑过,小镇居民在桥头闲话家常,潺潺的流水伴着鸟儿叽叽喳喳的啼叫,流光易逝,日月如梭。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之间七百年多过去了,我依旧伫立。如果哪天,你从我这儿走过,不妨放慢脚步,在桥头眺望,微风轻拂过脸庞,桥上斑驳的印迹将会向 你诉说这段百年历史。

  陈云故居

  青浦练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诞生地。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陈云同志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业绩、思想集中在他的文选、文集中,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1996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下发通知,批准在原青浦练塘镇的"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相关资料,建立"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是我在陈云诞辰95周年(2000年)时正式开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

  高14米高,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我的建筑风格朴素而庄重。在一楼、二楼的四个展厅里,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出着陈云同志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则充分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青浦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序厅中矗立着高3.6米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背后生机勃发的雨后春笋, 寓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蓬勃发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

  陈云同志的一生为了党、国家和人民,始终任劳任怨,战斗在最前线,体现了一个无线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他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都是值得广大人民去学习的。这些年来,人们来我这里瞻仰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他身上学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陈云同志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一代代人,激发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曲水园

  据《青浦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十一年(1746年)间,在邑庙之东,建有觉堂、得月轩、歌熏楼、迎晖阁,并有花径小溪,颇有景色,然规模不大,仅供香客小坐休憩。以后逐渐添建亭、台、楼、阁,并挖池植莲,叠山种树。规模不断扩大,景色日益增多。这边是我的前身——灵园。据说当时为了建造此园,曾向城中每位居民征募一文钱,用作维修的经费,故有“一文园”之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6

  嘉庆三年(1798年),邑侯杨东屏觞刘云房学使于园内,见其风水佳景,就借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典故,将灵园易名为“曲水园”。我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是不是独具诗意呢?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7

  二百多年来,几经兴废。时至今日,我以小巧玲珑、典雅古朴著称。坐北朝南,占地三十亩,各景区环湖而营,青瓦、白墙、青砖构成整体建筑,树林密布更显风雅之气。园内四个各具特色的景区各具特色,一石一水,一亭一阁,相映成趣。以湖区为中心进行布局,环湖而增景,堂堂近水,亭亭靠池,山架二池水,游园必绕池,故来此的有人或许会有"深深院落重重水,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8

  如今,我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人们三三两两携伴而来进行晨练,志同道合的棋友相约来此对弈,还有顽皮好动的孩童嬉戏玩耍,更为我添了几分烟火气。曲水流觞,聚集文人雅士,欢声笑语,贴近万家烟火,或许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吧。

  颐浩寺遗址

  相传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以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因而得名“颐浩寺”。这是我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大雄宝殿等,元元贞元年(1295年),成宗赐额“颐浩禅寺”,由大书法家赵孟頫题寺额。时有鸳鸯楼、大山门、贝多林等殿阁楼院20余处,规模宏大,世称古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9

  民间有“寺屋一藏,5048间,为江南之冠”的说法,《松江府志》有“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的记载,意思是说杭州灵隐寺、苏州承天寺也比不上颐浩禅寺。寺自大山门起到寺界桥,几乎占了半个金泽镇,这是我最辉煌的时期。作为江南名刹,自元至清,许多名人都来我这儿驻足游寓,并留下了珍贵的书画墨迹和吟咏诗文,据记载,寺内样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15放和匾额28块,可谓墨宝荟萃。

  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1381—1383年),僧大渊曾加从修葺,以后迭经兵燹,屡毁屡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从金山卫登陆,侵入松江、 苏州地区,到处放火抢掠,我也未能幸免。这段日子里,我几经波折,规模大不如前,更添几分萧瑟。正如青浦县诸生张汝遇在《颐浩寺怀古》一诗中所写“寺古非全胜,葱葱气尚佳。禅房余曲折,残碣半沉埋。草长鱼池岸,榆深鹤头街。寻吟不觉久,暮鼓出萧斋。”1938年,日军的炮火蔓延,寺庙又遭破坏,仅存天王殿、大山口。1958年寺庙拆移,仅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数株,“不断云”石刻断石14块,殿宇柱脚16块及少许假山石等。

  不复曾经的辉煌,颠沛流离的七百多年,在我身上镌刻下历史的痕迹。1992年7月,经批准,我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陆续重建了观音殿、山门、寮房等寺宇建筑,寺庙又有了新的生机。如今,每到三月十八和九月初九的庙会,慕名而来的人们集结前来,我这儿便会非常热闹,仿若昔日光景重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