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上海之根”的家庭农场创新

2017-11-23 14:37:41|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独家述评丨“上海之根”的家庭农场创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孙绍波/画

       这些天,全国十佳农民、松江区泖港镇家庭农场主李春风喜逐颜开,今年他经营的家庭农场调整种植结构,130亩早熟“松早香1号”虽然产量稍低于常规水稻品种,但优质稻米行情好,卖得俏。在松江,像李春风这样的家庭农场主,全区共有921户,经营面积13.9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95%。其中,家庭农场中实行种养结合的91户。有道是“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实行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于是,猪壮了,田肥了,米好了,大家都说松江大米呱呱叫。

       事实上,被誉为“上海之根”的松江,在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方面早就名扬全国。为破解“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2007年起,松江区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主要依靠本地家庭劳动力,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粮食生产经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10年来,松江区家庭农场从规范发展到融合发展、提升发展,取得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成效,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得以迅速推广。

      那么,松江家庭农场究竟成功在哪呢?

      首先,它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松江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便于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家庭农场户数和规模经营者条件,统一操作土地流入转出、租金交付,利于实现守土有责、保护耕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决定土地流向。土地承包权属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流转费收益,实现“离土离乡不离利益”,也能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所有决策过程。土地经营权属于家庭农场主,按照合同期内经营土地,安心生产,利于经营者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在“三权分置”理念指导下,松江区农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9.9%,权证发放率达到100%。

       其次,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组建家庭农场后,松江区粮田由本地农民规范种植,改变了过去三分之一粮田由外来户不规范种植、掠夺性生产的情况,保护了基本农田,促进了农业生态改善。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改进了肥料使用技术,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对增加土壤肥力、养护农田作用明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

       再次,探索了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松江区改变了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将土地、劳动力、农机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利于现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与耕种面积的合理配置,也利于良种、栽培和防治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13年起,松江区重点推动发展机农结合家庭农场,实行“小机家庭化、大机互助化”的农机作业方式,使全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率从74.6%提高到95.9%。家庭农场的发展,使松江区实现了现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与耕地面积的合理配置,农户数量从2007年的4900家调整到目前的921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从兼业状态变为职业农民,推进了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进程。

       最后,家庭农场模式显著提高了农收入。十年来,松江区家庭农场经营收入从刚开始户均4.6万元升至目前的12.2万元,亩均净收入从460元升至973元。据调研,按一个家庭农场两个劳动力测算,机农结合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户均收入普遍超过30万元,农民拥有“体面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使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

       走在充满希望的金色田埂上,联合收割机翻滚起片片稻浪,这正是“上海之根”独特的丰收美景。看着一个个家庭农场,真是乡土气息浓,水乡韵味长!(方志权/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