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演《红旗颂》等经典作品 “和平向未来”激昂旋律开启“上海之春” 本届音乐节举办56台主体演出、13项专项主题活动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演节目、惠民公益活动
“上海之春”开幕音乐会现场。 解放日报记者 董天晔 摄
3月23日晚,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拉开帷幕。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幕音乐会“和平向未来”上演了《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黄河大合唱》三部反映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经典作品。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混声合唱团,联袂濮存昕、廖昌永、张功浩、李胜男、陈剑波、陈家坡、李秀英共同演绎,展现“上海之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活力。
“上海之春”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展,本届音乐节以“春天的回响”为主题,3月23日至4月9日将举办56台主体演出、13项专项主题活动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演节目、惠民公益活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音乐节2025年推出2万余张公益票,覆盖音乐节95%的场次,与市民游客共享艺术的春天。
与前辈并肩,激活作品的生命力
2025年是“上海之春”65周年,演出前播放的微纪录片中,曹鹏、吕其明、何占豪、陈钢、陈燮阳、俞丽拿、丁芷诺、叶小纲、凌桂明、廖昌永、辛丽丽、黄豆豆等二十余名艺术家分享了他们与“上海之春”的珍贵情缘和美好寄语。现场,“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吕其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廖昌永共同启动音乐节开幕装置。
开幕演出在《红旗颂》的激昂旋律中拉开帷幕。这部由吕其明创作的经典作品,自1965年首演于第六届“上海之春”后,经久不衰。 2025年恰逢该作品问世60周年,开幕演出特别上演了交响合唱版《红旗颂》,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混声合唱团组成近160人的超强合唱阵容,以磅礴气势唱响经典。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由作曲家陆在易据赵丽宏的同名长诗创作,取材于烈士方志敏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和《清贫》。这部作品首演于1993年第十五届“上海之春”,是中国合唱史上第一部运用自白手法谱写的交响合唱作品。当年首演这部作品的廖昌永在此次开幕演出中担任独唱,再现经典。
下半场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讴歌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大型合唱作品,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此次演出特别邀请了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冼星海诞辰120周年之际,这部红色经典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过去几天,濮存昕与上海的音乐家们每天一起工作,精心打磨作品细节。在台上,他感到自己被音乐紧紧拥抱。“今天,我们再次演绎这些经典之作,不是重复,也不是完成,而是激活作品的生命力。我与台下的观众虽然都没有亲身经历战火纷飞的岁月,但通过音乐和朗诵,我们依然可以传递情怀与生命能量。我想无限地接近作品本身,同时发挥艺术的想象力,跨越时空与前辈并肩。”
文化交流舞台,人民大众盛会
本届“上海之春”国际交流演出项目占比超30%,吸引了德、法、美、英、日等10余个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艺术节目申报,其中不乏65岁“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领衔的伦敦西区经典音乐剧《日落大道》等高品质剧作,助力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多年后重返中国舞台,莎拉·布莱曼说她已早早“进入角色”:“非常荣幸能来中国演出,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5年适逢中意建交55周年,“中意音乐交流展演季”将带来7台风格不同的意大利主题音乐会。作为该板块的首场演出,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唱了《告诉我,玛丽尤》《罗马的吉他》《重归苏莲托》等意大利民谣。在现场,他还教观众唱起了意大利语歌曲《缆车》,观众高水平的合唱让网友惊叹:“这就是上海的腔调!”
“上海之春”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也是人民大众的节日盛会。2025年,音乐节全新推出“春之琴韵 爱乐之都——上海之春国际提琴文化周”,其中,“经典梁祝 重回兰心”全民演奏会在兰心大戏院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66名演奏者拿起小提琴接力奏响诞生于“上海之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们中有73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有在世界舞台上演绎过《梁祝》的职业演奏家,也有正在上幼儿园的5岁孩童。医生汪京晶特意从杭州乘高铁来上海参演,他说:“从小听着《梁祝》长大,这首曲子是音乐在我心中播下的最早的一颗种子。”
“提琴文化周”足迹将遍布上海音乐学院、兰心大戏院等文化地标,静安区张园、普陀区环球港、浦东新区正大广场等特色商圈及上海71路、20路公交沿线,让艺术融入城市烟火气。此外,“从春天出发·到人民中去”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在嘉定保利、奉贤九棵树、临港演艺中心、朱家角古镇、嘉定江桥等地举办演出,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解放日报记者 吴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