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直播      |      沪动长三角
上海:可爱的“无斑雨蛙”正在回归
2025-03-05 10:50:07来源: 新闻晨报编辑: 安娜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曾经在上海随处可见,后来几乎灭绝 如今,可爱的“无斑雨蛙”正在回归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20305_p24

城市荒野工作室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20305_p25

室内养殖的无斑雨蛙蝌蚪上岸 城市荒野工作室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20305_p26

在室外网箱里养殖无斑雨蛙 城市荒野工作室

  在上海,曾经有一种名为“无斑雨蛙”的可爱蛙类,它们随处可见。但后来,因为环境改变和人为影响,它们逐渐消失了。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经过多年努力,无斑雨蛙正在回归。2025年春天,位于奉贤的“雨蛙生态农场”将向公众开放,让大家亲眼看一看阔别上海已久的无斑雨蛙。

  今年春天,让我们去认识无斑雨蛙

  在奉贤一片100亩农场里,就生活着无斑雨蛙。

  “雨蛙生态农场”负责人——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介绍,他们曾经在闵行浦江镇开展过8年的无斑雨蛙种群恢复研究,后来,那片稻田由于不再具备繁殖条件,去年,他们重新选址奉贤开展研究。

  在目前的这片农场里,将建设大型网箱实验样地,探究植被、水温、溶解氧等条件对无斑雨蛙繁殖偏好的影响,并最终将整个农场作为无斑雨蛙的栖息地,进行人工繁育无斑雨蛙的野放实验。

  目前,农场还在改造建设中,预计最快4月可以完工,向市民开放。农场里还种植了果蔬、乡土植物等,将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包括田地认领、蛙类夜观等活动。市民可以来这里亲眼看看无斑雨蛙,同时体验田间劳作、收获的幸福感。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随处可见

  无斑雨蛙体型娇小,长相可爱,成年无斑雨蛙体长大约在3-4厘米,背部通常呈现出清新的亮绿色,就像刚刚冒尖的嫩叶,腹部则是纯净洁白,颜色对比鲜明。无斑雨蛙因体侧和大腿没有任何斑点而得名,这也是它们区别于其它雨蛙的重要特征之一。

  据介绍,无斑雨蛙是唯一一种在上海被人类发现并且命名的两栖动物。上世纪80年代,无斑雨蛙在上海几乎随处可见。老一辈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回忆,这种绿色的小蛙会在水稻育秧的时候集中在稻田里繁殖,数量十分庞大,本地农民会将它捕捉后一盆盆地喂给鸭子吃。

  然而,城市化的加速、栖息地丧失以及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无斑雨蛙的身体健康和栖息环境。最后一次在上海发现它的踪迹,还是十几、二十年前在南汇、奉贤和浦东交界处的农田果园里。此后,上海再也没有一笔有效的无斑雨蛙记录,种群岌岌可危。

  无斑雨蛙偏爱潮湿的环境,稻田、水坑、稻田周边的灌溉沟渠都是它们理想的家园。这些地方水源充足,能满足无斑雨蛙对水分的需求。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大量的昆虫,为无斑雨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无论是蚊虫还是小型的飞虫,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

  每年5-7月,夜幕降临后,就可以看到无斑雨蛙爸爸妈妈开始繁殖后代。经过几天的孵化,小蝌蚪就会破卵而出。

  无斑雨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空气温度和环境变化而改变。冬眠后刚刚出蛰的无斑雨蛙身体颜色往往较暗,甚至有些蛙的背部会出现灰色条纹,当气温升高,周围环境绿意盎然时,它们的体色会愈发鲜艳翠绿,更好地融入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恢复无斑雨蛙种群,一群人在努力

  多年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联合城市荒野工作室等民间力量,一直在为恢复无斑雨蛙种群而努力。

  2016年,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专家的建议下,城市荒野工作室开始关注无斑雨蛙,并在工作室编写的系列手册后面都加上了“寻蛙启事”,希望能够在上海重新找到这一物种。但不论是工作室自己的调查还是市民的反馈,都没有在上海范围内再次发现它的踪迹。

  同年,工作室在闵行浦江镇租赁了10亩稻田,开启无斑雨蛙种群恢复实验及其他一系列农业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

  2019年,在网络上发现南京林业大学一位教授也在关注、调查无斑雨蛙后,城市荒野工作室联系到该教授,于2021年邀请教授来到浦江镇的基地,商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教授认为,浦江基地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条件。

  2023年7月,教授将野外采集的无斑雨蛙卵孵化为蝌蚪,并将其中的70只移交至浦江镇基地饲养。城市荒野工作室开始摸索饲养,结果令人欣喜。通过两年的尝试,初步掌握了无斑雨蛙室内人工饲养和室外网箱饲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饲养成功率不断上升。

  遗憾的是,原本为无斑雨蛙准备的10亩稻田受到周边河道清淤工程影响,不再具备作为无斑雨蛙栖息地的条件。城市荒野工作室不得不重新选址,最终在奉贤区头桥街道建设了面积100亩的雨蛙生态农场。(文/晨报记者 郁文艳 图/城市荒野工作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